【摘 要】近年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中學教育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因為初中生是兒童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是人心理上最有可塑性的時期,本文通過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國內相關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文獻進行綜述。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對策
初中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社會經驗缺乏,對周圍環境的鑒別能力較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關系到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通過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國內外相關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文獻進行綜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傳統觀念對“健康”的理解是生理上沒有疾病,即健康就等于無病,無病就是健康。其實在軀體疾病與真正的健康之間,還存在一個沒有疾病但并非健康的狀況,發達國家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是比較早的,1929年在美國召開的第三次全美兒童健康及保護會議上就提出了心理健康,主要指個人在其適應過程中,能發揮其最高的知能而獲得滿足、感覺愉快的心理狀態。后來世界衛生組織在1989年對健康提出了新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狀態,而是指個體在身體、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完滿狀態。說明了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狀況
據姚興華等采用調查工具SCL-90、Cartoright與Cooper應激自評量表對福建省三明市的2383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指出,其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占38.36%,并且農村高于城市。他們主要從家庭、撫養、學習、愛好、將來打算、個性自我評價、父母教養方式等內容進行的調查,揭示出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不能適應學習環境,不會處理同學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感到學習壓力大,存在敵對、嫉妒、焦慮情緒,這中狀況對個人能力的發揮和心身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杜艷芳等采用周步成等人修訂的《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以陽泉市城區中學的800名初中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重點初中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及普通初中,初二年級的心理健康程度最差,初三年級次之,初一年級最好;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優于女生。
周雪萍等認為初中生存在心理問題最顯著的是由于學生主觀因素、家庭關系和社會影響,學校缺失也是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重要原因。
三、初中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人的心理發展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引起,即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為心理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環境因素是心理發展必要的外部條件,人的心理問題是伴隨心理發展而產生出來的,對于初中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從眾多研究文獻中看出,主要是自身特點、家庭和學校三個方面引起的。
1.初中生自身特點
初中生正處于在青春期發育的特殊時期,他們的心理將發生巨大的變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開始對性知識產生興趣,對兩性關系已有朦朧意識,但又不十分清楚,如果沒有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他們的心理會存在疑惑,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擔心和焦慮,會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二是青春期心理特征及帶有童年期舊有的痕跡,又出現某些成人心理特征的萌芽,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各個方面的需求遠比童年期多,不希望大人對自己干涉過多,很想對立支配自己,但事實上又不能對立,必須依附家庭,遇到問題不能正確處理,導致他們心理問題的產生。
2.家庭環境方面
家庭是兒童、青少年賴以生存的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和教養方式直接影響著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如果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父母表現出來的憂傷表情和言語,就容易使孩子心情不好、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無形的壓力就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問題;如果家庭不完整,使孩子的心理存在一種缺失,抑郁、焦慮和偏執,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如果家庭不良的教養方式,過分打罵、嚴厲處罰;或過分溺愛,容易使孩子心理產生敵對情緒,常常表現出喜怒無常、孤獨、離群、行為出軌等現象。
3.學校環境方面
對于初中生來說,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學校里,所以學校教育對他們的健康心理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如果學校有好的校風、班風,就會促使學生養成積極性、主動性、對立性和自覺遵守紀律的優良性格特征,反之則形成懶散、無組織、無紀律等壞的心理;還有學校里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將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師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如強制、粗暴、諷刺等,很容易造成學生不適應學習環境,也就不愿接受其教育,反而容易使學生形成憂郁、自暴自棄、自卑、不求上進的心理。另外,學校普遍存在的分快慢班、考試成績縱向橫向比較等是造成學生學習壓力過大的主要因素,學生極易產生敵對、嫉妒、焦慮等情緒,是造成不良健康心理的只要原因。
四、初中生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
1.落實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正確認識自我
初中生處在青春期的特殊階段,身體發生了很大變化,使自己心理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問題,如困惑、煩惱、憂郁、急躁等;作為家長和學校要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接受出現在自己身上的性角色;特別是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發展影響較大,如果學校有計劃、有目的開展心理健康課,普及有關知識,舉出相關的事例加以解釋,這樣會提高學生的自我情緒調控能力,用理智去指導情緒,如轉移、宣泄、克制等,不會讓對異性的沖動主宰自己,大方地對待異性,心情就會經常保持樂觀的狀態。
2.加強與父母、師生和同學間的交流
一個人如果不交流,內心世界就會封閉起來,慢慢地心理易形成焦慮、粗暴、孤僻的心理;所以在家庭中,家長要常常與孩子和諧交流,就會知道孩子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然后用正確方式方法去引導,可避免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來;在學校,師生交往是一種特殊的人際溝通,教師不但要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還要懂得思想交流的技巧,經常與學生的交往,使學生直接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與愛護,并且在交流中學會了辨別是非,與人相處,克服和糾正自己不良的思想行為和品德。
3.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
影響一個人心理的因素很多,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心理狀態,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較為脆弱,易在生活中發生不同的心理問題;如果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能及時得到心理疏導,就不易產生心理問題。所以在學校和社會可采取多種方式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比如:電視媒體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設心理咨詢室、學校開始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欄等方式進行,學生產生的焦慮、自卑、恐怖、沖動等心理問題就會有相應的對策解決。社會中青少年的犯罪現象下降,對維護國家安定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4.家庭、學校、社會緊密聯系
研究者們對解決初中生心理問題提出的對策就是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任何單方面的環境不能很好解決初中生的心理問題,在社會大環境下,加強家庭、學校的聯系,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優化家庭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同時學校也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調節學習壓力,降低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家庭、社會、學校的必須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周燕.關于我國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幾點[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1):43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2-333
[3]姚興華,吳黎明,羅濱等.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實用全科醫學,2005.3(2):151-152
[4]杜艷芳,胡中華.初中生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心理天地,2007,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