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在少年素質教育和中學語文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中學語文文學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教育規律出發,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對中學語文文學教育的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中學語文;文學教育
文學素養是一個健全的現代人的必備素養。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文學素養的培養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正逐漸被教育界所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文學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對中學語文文學教育的認識和思考。
一、文學在少年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感知和體驗生活的能力
中學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強烈,他們的成長需要各種各樣的生活體驗和觀察。而在現實中,他們的生活卻比較單調。文學能幫助他們突破生存空間狹小的局限,給他們提供一個認識世界的窗口,提供一個最豐富也最安全的感知生活、體驗生活的機會,幫助他們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知識、生活閱歷,促進他們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激發他們對未知世界的發現和探究熱情。
2.啟發智慧和想象力
中學生處于少年階段,少年最善于想象,喜歡想象是他們的天然財富。但是,他們的想象力也需要發展提高,以實現無限的創造。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少年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最具想象色彩的童話作品,能夠為少年讀者提供極大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豐富其生命體驗和審美經驗,最大限度地開發和釋放自己創造的潛力。腦功能定位說認為,就想象力而言,右腦功能比左腦功能更為高級。而要大力開發右腦,必須積極加強文學藝術教育——美育,文學教育正是美育的重要內容。
二、文學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地位
1.文學與語文教育具有共性
以少年為本位的文學,是立于少年生命空間的文學,是少年文化的表現者、激發者、倡導者,其價值觀基于對少年文化肯定、張揚的立場之上。這樣的文學正是少年文化與學校文化的橋梁。少年教育當以少年為本,它應是與少年生命的溝通與交流,文學則可視為少年精神生活的陪伴與守護神。文學是美好的,為少年創造了體驗高尚美好情操的藝術氛圍,能使少年的思想感情受到濡染、精神境界得以提升。這與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相一致。
2.文學促進語文教育
語文教育強調在學習中實現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材擔負著雙重任務,為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提供材料,為學生進行思想品質、道德意識的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育提供材料。文學之所以成為語文教材的首選,就因為它具備了這兩方面的特點。魏壽鏞、周候予在《少年有沒有文學的需要》一文中指出:“我們用文學來教學,是‘投其所好’,‘合其自然’,對于少年的身心方面有莫大的好處。”文學作品作為中學語文教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可以說,優秀的文學已經構成語文教材的基本內容,成為語文教育的重要而獨特的資源。
三、中學語文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文學課堂教學非生態化
為少年量身定做的特殊文學,它既指向文學,也指向少年。理想的文學教學,既要彰顯其文學性,也要突出其少年性。但是,現實課堂中的文學作品教學與一篇非文學作品教學幾乎無差異,教師單純地強調認知能力的發展,單純從語言工具性入手,把作品看作知識的載體,進行字、詞、句、篇的分析訓練,有機械灌輸卻無感性體驗,許多文學被教得面目全非、乏味至極。這種教學方式當然是很不生態的,也決不是新課標理念要求下的語文教育。
2.課外閱讀放任自流
課外閱讀在語文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沒有一定量的閱讀,少年的語感能力絕對不能形成。課外文學閱讀雖然是一種自覺的閱讀,少年有更多的主動性,但少年的閱讀經驗畢竟有限,成人對其進行積極有效的指導必不可少。現實中的少年課外閱讀幾乎呈放任自流狀態,教師管得少,家長疏于指導。社會上的圖書館、學校的閱覽室里文學作品少得可憐,當代優秀的文學作品很難到達學生們身邊。誰向少年推薦介紹合適的文學作品?怎樣引導學生們看書?這些問題在現實中沒有答案。少年的閱讀較為盲目,售書廣告和同學之間的相互推薦成為他們選擇書籍的最主要方式。
四、提高少年閱讀能力的途徑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文學世界博大精深,由偉人傳記到探險故事,由成長片段、愛情小說到寫實生活的記敘都可包羅其中。幾年來,我一直建議學生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推薦他們經常購買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文學讀物,有好書就放在班中一起分享,包括童話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少年詩歌等很多種書籍。同時,我會鼓勵、幫助學生去新華書店購買自己喜歡的中外文學名著,然后將這些書籍帶到學校,添置班級的圖書角。此外,我們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的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其實,這都是對我們課內教學很好的補充和拓展,為學生課外閱讀注入了大量的閱讀營養。《草房子》、《大林和小林》、《女巫》、《青鳥》、《男生賈里》……冰心、豐子愷、鄭淵潔、楊紅櫻、張天翼……一本本世界經典童書,一個個中外著名作家,一步步進入學生視野。在學生閱讀中,教師要當好文學的閱讀者、鑒賞者、推薦者,要具有較高層次的理解和駕馭能力,要對文學的發展有宏觀的認識與把握,向學生推介,引導學生鑒賞,高屋建瓴地帶領學生走進神奇瑰麗的文學世界。
2.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文學這扇窗“若不及早推開,層層塵封,年深日久,便越閉越緊。”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只是滄海一粟,課堂中的融合碰撞也只是邁入文學世界中的最初幾步。所以, 我們要引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閱讀經典中外童話、寓言、詩歌、歷史故事等等。同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多做讀書筆記,讓學生用簡短的話寫讀書體會。“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前人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因此,我認為要引導學生從小養成做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要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與文學的親近更加緊密,更加興趣盎然。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可舉行“賽詩會”、“童話大王”、“歌聲飛揚”、“童話大比拼”等比賽,舉行童話劇、課本劇表演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閱讀成果,展示真我風采。這樣一來,學生們便獲得了親近文學的興趣,享受了美麗的文學。
3.提升教師的文學素養
文學素養應該是中學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現在以新課標理念來考量評價教學、教師,也完全可以以文學作為一個標準,看語文教師是不是用文學的方法上文學課,能不能對少年的課外文學閱讀進行有效指導。在校本教材開發方面,應大力選入新鮮的文學作品,通過這些促使教師認識到文學素養的不可或缺性。更為重要的是,要像開展新課標培訓學習一樣,大力開展對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培訓工作。可利用假期舉辦講座集中進行培訓,也可通過繼續教育的方式加強學習。另一方面,師范院校應把文學課程列入到文科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去。同時,還應設立文學培訓基地,讓在職的中學語文教師都能接受正規的文學培訓。
學生是躍躍欲試的雛鷹,只要給他們插上文學的翅膀,他們將快樂地飛向語文世界,飛向文學殿堂!文學與語文教學的融合,一定能讓他們的思維和語言共舞,使他們能夠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做到“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愉快、學習質量提高”,達到“減負提質”之目的。
參考文獻:
[1]陳英.論文學教育對中學語文教學的驅動效應——關于素質教育、英才教育的思考[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5).
[2]魏壽鏞,周候予.少年有沒有文學的需要[A].王泉根.中國現代文學文論選[C].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3]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