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提出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的要求下,初中的地理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方面,沒有了中考壓力,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另一方面,地理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我們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在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上也起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樣的形式下,要使學生能夠從地理學科中真正學到知識,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有句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了,學習才會變得更加有動力。究竟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課的興趣呢?結合我的教學經驗,淺談幾點看法:
一、精心準備并上好地理的第一節課—緒論課。很多教師認為“緒論”中幾乎沒有考試內容,隨便講講就可以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緒論課是初中生入學上的第一節地理課,是地理課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緒論課主要是使學生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習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在講本節課時,我主要通過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和事例來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地理知識,我們每個人必須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不管對三年后要升學的學生,還是對將來要從事其它職業的學生,都需要了解、用到、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通過這樣的舉例,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地理確實是有用的,學習地理知識也是必要的,更感覺地理知識是有趣的,這樣就提高了他們學習地理課的興趣。如在2008級初一學生的第一節地理課上,我首先就提出一個問題:在5.12汶川地震時,假如當時你在汶川,你應該如何應對突來的危險,你知道正確的躲避地震的方法嗎?地震的避險方法,也是我們地理課的學習內容之一。
二、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初中階段的學生有很強的獵奇心理,在教學設計時,教師盡量通過一些奇怪的地理現象和問題引入我們所要講授的地理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一定會尋根究底,找答案。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感受到強烈地成就感和滿足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形成了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這種習慣不僅為教師提供寶貴的教學反饋,為教學提供更加切實的問題情境,而且對學生更高層次興趣的培養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也是培養學生進行興趣自我培養的途徑。
比如,在講七年級下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這節時,我在課堂的前十分鐘,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物世界》里關于角馬遷徙的視頻,看完后,我讓學生猜一猜:動物世界里的這個地方是哪里?為什么那些角馬要遷徙呢?學生給出多種答案,絕大部分學生回答是錯誤的。那么學生就會急切的想得到答案,我就利用學生的這種急迫心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生們在學習這節內容時非常認真,并在當節課就能夠完全掌握非洲的氣候分布圖、分布規律。
三、教師要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式。上課時教師要采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如運用形象地比喻、典型的數據說明、生動地描述、趣味故事、歌謠等方式來講解書上的理論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地理教學中根據講授內容恰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的第三章第三節《水資源》時,我在課堂上播放了一首《長江之歌》,讓學生欣賞歌曲,學生通過聽歌,加深了課堂記憶,很容易就記住了長江的相關內容。例如:講“經緯網”一節時,我就提問:大家看過《泰坦尼克號》,它當時撞上冰山時,在發出求救信號時應如何報告自己的位置?從這里引出人們為什么要設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有了這些才能更清楚地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借助多種媒體演示、模型演示,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到所學地理事物的形態,認識到地理事物在空間的一些狀態,感覺我們的地理課堂活動形式多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有些知識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但對初中的很多學生來說,他們比較缺乏空間思維能力。如七年級上冊《地球和地球儀》中的經線、緯線、經度、緯度內容時,我用演示文稿制作了一個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的演示課件,并且帶上地球公轉的模型,學生通過觀看課件、模型演示,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地球在太空中的自轉和公轉情況。在上八年級上冊的《中國的行政區域》時,我用課件制作了一個中國行政區拼圖,讓學生在電腦上把我國的34個行政區,在電腦上一一拼出,學生感覺很有意思,每個同學為了上去拼圖時不出錯,努力記住每個行政區的形狀。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把我國的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和形狀記得請清楚楚。
五、教師應注重學生對本區域的、身邊的地理知識的學習,這也是提高地理學習興趣的一種很好的方法。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我們所教的學生很少有機會到生活區域外的地方,對教師講的其他區域的相關地理興趣不濃,而對土生土長的家鄉很熟悉。通過對本區域鄉土地理知識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引導學生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學以致用,培養實踐能力。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利用地理知識發展家鄉,建設家鄉。我經常提問學生:大家知道我們尼木縣的特產—“尼木三絕”是哪“三絕”嗎?學生很踴躍的回答:吞巴藏香、普松雕刻、藏尼紙。我們的尼木三絕聞名全國,很多旅游的人,都會慕名購買這些特產和藝術品。除了這些,我們的家鄉還有其他的特產沒有呢?假如你們現在是尼木縣的縣長,如何開發這些家鄉的旅游資源、使我縣所有的農牧民生活更富裕呢?許多學生結合所學習的知識,紛紛大膽發言,效果很好。我及時引導他們認識到許多地理知識就在自己身邊,非常實用。要求他們平時要養成多看、多問、多想的良好學習習慣。
通過這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和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我的地理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在輕松的課堂中,學到了更多的地理知識,學生在動腦、動手、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更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越來越高,地理課的教學質量也得到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