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為主動接受知識,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便要我學為我要學,教會學生學習政治的方法。
【關鍵詞】主體;自主學習;合作;政治教學
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角色還沒有徹底轉變。教師還是習慣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這樣學生就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尊重、相信學生的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一、營造自主、和諧的課堂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走下講臺,正確認清自己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更應該充當學生的顧問,營造自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正確協調好教與學的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在當前的初中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大多數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偶爾讓學生講,也不能出現與自己意見不相符的觀點。這種教學模式容易使課堂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悶的氣氛,教師就要適時將學生活動隨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平臺,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九年級政治課中,我在講“依法治國”這一框題時,由于本課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是重點,我在課堂上主要采用辯論的教學方式,有意識的設置了一道辯論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德治國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依法治國。班里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于課前準備充分,很多同學都能說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很多同學能很好的聯系八年級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激烈的辯論、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回顧了舊知識、真正體會到了我的課堂我做主的樂趣。
(2)通過小組合作,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例如:我在講九年級政治《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框時,先組織學生搜集有關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組確立一名小組長,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經過調查,各組同學都能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當地“飲用水狀況調查” 、“河流的變遷”等,并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參與、點撥,幫助學生解決。
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笔軅鹘y觀念的影響,很多政治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覺得學生不如自己,總是害怕學生聽不懂。一走進教室就夸夸其談的講,滿堂灌,尤其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于教師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不信任,所以教師講的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主學習了。很多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下,自學能力和潛力已經被埋沒。因此,我個人的教學體會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的真正解決之道。真正轉變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我會學”的觀念。
(1)教會學生如何去“看”書。結合初中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 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閱讀課本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閱讀政治課本的重要性,只有學生能真正的吃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枯燥無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教學生在閱讀課本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能夠把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用框架的形式列出來。學生知道今天學了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能發現問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就應該適時隨機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引向真理。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引導學生不斷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這樣,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分析題時就會得心應手,能夠準確的做出答案來。學生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凡事問個為什么”,學會提出問題。特別是對于課本上的材料,更需要學生提出問題。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教會學生學會復習——培養分析綜合能力。從學生學習過程中看,大體可以分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外復習和活動三個階段。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外復習方法的指導,把學法指導從課堂延續到課外,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不可缺少的環節。例如:總復習中,指導學生運用歸納分類比較的方法復習以前的社會發展史常識。把知識歸納分類:人類社會發展全過程中“一個規律”,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規律,五種社會形態的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的特點和各個社會形態中的“重要標志”等。通過復習使學生對以前的知識全面掌握,提高了知識的鞏固率。
(4)教會學生正確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試題靈活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材料分析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結合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善于、也不會從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
三、注重政治課教學的學法指導
(1)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學法指導。例如:前面的教材特點是以事例引出道理,教師就在指導學生學習教材事例的同時又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的認識,使學生直觀、易懂。后面的教材是以史實引出概念和原理,教師通過指導學生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去理解有關的概念和原理。
(2)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和知識水平,施以不同的學法指導。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知識水平都有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評價標準,不能生搬硬套某種學法,搞一刀切。
(3)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施以不同的學法指導。一種學法概括的程度越高,應用的范圍就越廣。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施以不同的學法指導。學法指導有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年級越低就應越具體,隨著年級的升高,要逐步向概括化發展。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在政治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