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愈發緊張的東亞局勢,美國副總統約瑟夫·拜登(Joseph Biden)正在盡力謀求一種平衡:既改善中美軍方關系,又能安撫盟友日本。自12月2日起到7日,他先后訪問了日本、中國和韓國,希望能從中斡旋,以緩解僵局。
東亞地區目前的緊張局勢,主要由上述三國在防空識別區的爭議引起。11月23日,中國國防部宣布劃設新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其中覆蓋了中日兩國間的爭議島嶼。日本和韓國隨即表示拒絕接受,并先后派軍用飛機在未提前知會中方的情況下飛越爭議空域以示抗議。之后隨著各國行動不斷升級,東亞地區的緊張局面也升至近些年的最高水平。
由于此次爭端發生在拜登的東亞訪問之前,美國的反應就格外令人關注。長期以來,美國都扮演著日本盟友的角色,但這次卻出現搖擺。一方面,他們并未如日本所愿,要求中國撤銷新的防空識別區;另一方面,他們派出兩架未搭載武器的B-52轟炸機飛越爭議區域以示不滿。
此外,從4日拜登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談議題來看,美國這次也沒有力挺日本和韓國。當天持續五個小時的會談主要涉及泛太平洋貿易協議(TPP)、朝核問題以及其他雙邊與多邊議題,并未過多談及東海防空識別區的紛爭。這意味著他已明確放出信號,將盡力避免卷入到當前的爭端中去。
事實上,拜登此次東亞行的初始目標是重新樹立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洲”戰略,然而東亞爭端卻打亂了其訪問議程,并使其不得不臨時客串一把“和事佬”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