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冬已來臨!
由于全球新聞出版及辦公業正逐步走向“無紙化”,紙張在上述行業的使用量急劇減少。與此同時,森林資源的日漸貧瘠卻意味著造紙成本仍在不斷提高。除此外,貼上“高污染、高能耗”標簽的造紙企業不得不直面越來越多來自政府機構的關注與管制。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傳統造紙企業奮力建造的帝國大廈正搖搖欲墜。而對中國來說,情況同樣嚴峻。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3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滑的造紙上市公司超過60%,其中6家報虧。在工信部今年9月發布的淘汰落后產能名單中,67家低端造紙企業赫然在列。顯然,造紙行業正危機四伏,我們該如何應對?
首先,對任何一家有抱負的造紙企業來說,都應該將熱愛森林、保護森林作為立業之本,因為后者才是我們最最重要的資產。在芬蘭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定,每當砍倒一棵樹的時候,就要種下另一棵樹作為補償。因為只有這樣,森林資源才能再生,才不至于讓土地和養分荒在那里,這其實跟畜牧業中不殺產奶的奶牛是同樣的道理。
其次,關于環保,我們有一個普遍錯誤的觀念是,企業若減少環境破壞,必然會帶來更多成本支出。事實上,當一家企業規模化地使用高科技的解決方案時,其在資源與能耗方面帶來的節約通常是驚人的。今天的造紙行業不同以往,它不再是簡單粗放的制造業,先進的技術能幫助我們降低原材料及能耗成本,而這恰恰是企業的最大支出。
此外,在業界還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造紙需要掌握的技術水平與制造一架大飛機大體相當。實際上,如果我們用“一體化”的造紙理念進行印證,就會發現事實的確如此。“一體化”意味著,除鋸木工廠,我們還需配套建造膠合板、紙漿、生物能源以及發電等工廠。前一個行業鏈條的剩余原材料,可以在下個工廠循環使用,這樣就能做到“樹盡其用”。
換言之,若采用更先進的技術,我們就可將一棵樹分解得更為徹底,每個部分都派上用場。比如在生產紙漿、紙品的過程中,森林資源的副產品就能拿來制造復合材料及生物柴油等,這也能同時滿足下游廠家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在芬蘭,芬歐匯川的生物柴油工廠每年能帶來超過2億歐元的營收,這對整個集團來說,無疑是又一項強有力的財務支持。
最后,產能過剩問題仍是懸在造紙行業頭頂的利劍。在我看來,政府除不再批準開辦新的造紙工廠,還應決心關閉產能較為落后、高污染的低端制造企業。至于前景,我仍持樂觀態度,再過兩年之后,這個行業基本實現供需平衡。
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造紙行業正在面臨又一輪的洗牌。其未來發展將呈現兩極分化態勢:一方面,大型造紙企業擁有規模化及研發領域的資源,將能更好地利用先進技術,在成本方面獲得競爭優勢,同時生產更多元的產品;小型企業也可在差異化競爭中,通過設計適合當地使用的產品而求得生存。而與此命運相反,中型造紙企業則會逐步消亡。
另一方面,在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中,大型企業因為擁有更多的生產網絡,因此即便關閉某些生產線,其客戶仍能被其他網絡吸納。而對中小企業來說,關閉落后產能或許就意味著失去其全部的生產線,這對他們是致命打擊。
但不管怎樣,造紙企業都應加強原材料利用率、能源效率及可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生產創新,這對未來發展將大有裨益。研發和創新固然需要投入,但付出定有回報。(采訪整理|本刊記者 史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