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基本面而言,美國經濟的確已出現復蘇勢頭,但能因此歡欣鼓舞,并天真地認為衰退已遠去嗎?未必!
在美國,華爾街與緬因街之間的隔閡依舊很深。目前所看到的,與其說經濟好轉,不如說是新的泡沫,而且更可能是下一輪動蕩前的表面平靜。
僅僅不久前,美股道瓊斯指數還曾一路上揚至16100點,標普指數超過1800點,納斯達克指數也接近4100點。然而時至今日,卻只有52%的美國人還在參與資本市場,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
其次,消費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其在國內GDP總額中占比超過70%。然而在今年感恩節(jié)期間,美國的零售支出卻出現下滑,這是近七年來的第一次。此外,美國的勞動人口比例(16歲以上在就業(yè),或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口比例)也已低于63%,創(chuàng)下自1978年以來的最差表現。
倘若勞動力市場數據能維持一定程度的好轉,經濟也會相應加速,但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若要實現經濟的可靠復蘇,美國每月需新增25萬至30萬個就業(yè)崗位。但由于受人口老齡化及結構性失業(yè)問題的困擾,美國始終難以實現充分就業(yè)目標。
除此之外,美聯(lián)儲在未來數月間仍會嘗試收緊貨幣政策。在此過程中,該機構自二戰(zhàn)以來的主要運作目標充分就業(yè)和低通脹率,將難以達成。2013年美國的經濟增速保持在1.6%左右,預測中期最大漲幅也不過2.5至3%。而這樣的目標,還是在所有下行因素都被克服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其難度之大超乎想象。
在經歷政府停擺、債務上限調整以及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出任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接班人等事件后,美國經濟決策層發(fā)生的實質性變化是:在失業(yè)率下降至6.5%,或通脹率達到2.5%之前,美聯(lián)儲將不會考慮提高利率。也就是說,量化寬松政策仍將持續(xù),而低利率也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
而對華盛頓政府來說,另一個更大挑戰(zhàn)在于近期仍有可能出現政府債務突破上限的情況。今年十月,在評級機構惠譽(Fitch)將美國主權債務評定為“負面觀察”后,國會通過法案允許政府重開。根據當時達成的共識,華府可以獲得至明年1月15日前的運作資金,而債務上限則要到2月7日才能做出調整。
與此同時,美國參眾兩院的談判代表需要在12月13日之前,為未來十年制定可持續(xù)的長期稅務和政府支出法案,這一目標同樣極難實現。如果談判破裂,共和黨領導人一直著手準備的“自動減支程序”(Sequester)就將登場,而民主黨議員則會抱團反對此項議案。
12月初,共和黨首腦已開始編制新的預算共識,以避免政府再度關門。但就目前來看,這一法案獲得通過的機率仍是未知數。如果債務上限無法及時做出調整,美國將同歐盟和日本一樣,成為全球經濟面臨的下一個主要威脅。
顯然,美國當前正面臨又一場鬧劇,當然也有可能演變?yōu)楸瘎。@取決于決策者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今年十月,標普(SP)險些將美國信用評級下調為“選擇性違約”(Selective Default)。如果此事發(fā)生,其破壞性將大大超過2011年8月標普對美國的“掣肘”。
但到明年二月,華府或許不會再像上次那么幸運。因為屆時中期選舉迫在眉睫,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總統(tǒng)的任期也行將結束。受成功阻擊奧巴馬醫(yī)療法案事件的鼓舞,國會里面那些立場較為極端的人士可能會試圖重演政府關門、債務上限突破以及債務談判陷入危機等“鬧劇”。
若要真正扭轉美國經濟頹勢,就必須實現兩黨的可靠合作,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債務及赤字方案。如若不然,隨著華爾街與緬因街之間的隔閡日漸加深,美國極有可能滑向下一輪債務危機。
(本刊系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