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有這樣一家超市,顧客基本都是社會底層民眾。他們喜歡推著手推車,一次購買很多低價產品。然而超市卻面臨一個窘境—手推車經常被人偷偷推走。為此,管理層想出了一個自以為絕妙的應對方法,他們讓顧客再來購物時,先交付一塊錢押金才能取走推車。
但遺憾的是,這一“新政”過后超市營收卻陡然下降,特別是大包裝的商品極難銷售。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簡單,顧客會覺得這套手續太過繁瑣。他們寧愿每次只購買一點東西,也不愿交付押金來換取推車。
與此相反的另外一個例子是,在加拿大有一家銀行,管理層突然做出一個在外界看來非常愚蠢的決定,即延長部分分行的營業時間,甚至在周末也工作。眾所周知,銀行的人力成本非常高昂,這一做法的確充滿冒險。但由于延長時間的分行都位于居民住宅區附近,銀行的這一舉動最終還是讓收益跑贏成本。
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有時候那些看上去很棒的點子實則破壞力極強,而“餿主意”卻常給人帶來驚喜。在當今時代,企業的產品銷售已越來越依賴于創新,問題在于如何判斷一個新點子是否對企業銷售真的有益?是否能給公司帶來額外效益?
“額外效益”絕不僅局限于企業收益。舉例而言,一個面包店想推出一款新面包,如果只是試賣成功,這尚不足以成為讓其上架的理由。面包店主還需要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來買這款面包的是新客人還是老顧客?在新面包大賣的同時,它是否擠占了店里牛角面包、麥芬蛋糕和曲奇餅的銷售額?它的出現又能為其他產品帶來多少收益?
退一步講,即便“額外效益”真的存在,管理層也不應輕易將新點子推而廣之。據我了解,有這樣一家便利店,因為發現顧客喜歡喝鮮煮咖啡,就開始考慮在店鋪里面放置咖啡機。但后來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咖啡機帶來的“額外效應”只會在某些特定店鋪或區域產生,并不能一概而論。
那么,怎樣才能確定咖啡機應該添置在哪些店鋪?延長營業時間的銀行分布在哪些區域?或者該不該上架一款新面包,以及是否應該讓顧客交付押金來換取手推車呢?我的建議是,所有成本高昂的“新點子”都必須經過實驗。當然,現在不經實驗就盲目推行的創新營銷項目已非常罕見。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的實驗真的科學嗎?
實驗絕不僅僅是隨便拿件新產品,挑幾家店鋪試銷一段時間,然后看它賣得如何就拍板—這么簡單的事。建立科學的操作流程,進而量化額外效益永遠是一項實驗中最關鍵,也最艱難的一步。
比如,你會怎樣選擇進行實驗的樣本門店呢?挑選銷量最好的那幾家嗎?NO!你需要把門店銷售額、銷售額的成長性、商品構成比以及附近競爭者的多少等因素全都考慮進去,然后從中找出最具代表性的門店。相應地,你還得找到最具參考價值的對照組。
當確定實驗樣本之后,你仍需追問究竟多少樣本才恰到好處,10個會不會太少,100個會不會太多?此外,在收集實驗數據之前,你得明晰究竟哪些數據對你真正有益,哪些在騙你,然后從中發現最能說明問題的那部分數據。
最后,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切勿心急。有些實驗可能只需一周就能看出效果,有些則需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千萬不要因此而錯過一個低調、慢熱的好點子。
說到底,營銷創效絕不僅是一拍腦袋就能實施的簡單事。你得通過科學實驗,耐心找出其中暗藏的殺機與珠寶。(采訪整理|本刊記者 黃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