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兩年中,南非經歷了當代史上罕見的經濟衰退。采礦業產量的削減,以及主要貿易合作伙伴歐盟經濟的疲軟,給該國勞動力市場帶來巨大波動。而反過來,勞資糾紛又大大降低了相關行業的生產能力。截至2013年9月,南非歷次罷工總涉及人數已超過30萬。同時,該國45%的怠工比例也高居世界首位。顯然,南非的下一個經濟增長時代需要更多信任。
加拿大的敬業員工主要集中在金融及能源領域,這兩個快速增長的行業也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后促使該國經濟回暖的催化劑。但銀行業的人才競爭異常激烈,而能源行業隨著熟練工人工資的飛漲,用工需求也出現巨大缺口。另一方面,鑒于該國僅有16%的員工敬業度,加拿大的企業高管們仍有大量機會,通過更高效的企業管理來提升人力成本。
韓國的敬業員工比例雖然居于東亞地區首位,但也沒有達到全球平均水平(13%),這是因為該國有著自己根深蒂固的商業文化。很多公司在擬定人事晉升及薪酬福利制度時,仍以員工的任職年限為基礎,而不是根據員工在同樣崗位上是否有更優異的表現來進行考核。這種含有內在缺陷的機制,讓那些有領導天賦及管理能力的員工很難發揮更高效用。
盡管德國的非敬業員工比例不算太高,但蓋洛普預計,該國因員工怠惰而消耗的額外成本每年仍超過1000億歐元,企業必須想方設法扭轉這種局面。在德國,大部分公司的教育都過于強調財務及流程管理,而忽視了對員工的激勵,但后者恰恰是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德國企業需要明晰究竟需要何種人才,以及創造何種氛圍才能滿足員工需求和期待。
俄羅斯擁有巨大的勞動力優勢,然而接近80%的員工卻并未積極投入工作,另有約20%的員工處于怠工狀態,這對其經濟發展必然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若能提高員工敬業度,將使得該國勞動力市場釋放巨大潛力。俄羅斯人均每小時GDP產量只有美國的40%,如果雇主可以將怠工員工轉化成中立,便可將人均產量提高3.86%,并帶來超過1160億美元的總量增長。
好消息是,與2009年2%的員工敬業度相比,如今已提升至6%,同時怠工員工比例也從31%下降到26%;壞消息是,這仍然屬于世界最差水平。另一個讓人堪憂的問題是,在全球范圍內,隨著員工受教育背景及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其敬業度也會隨之提高,但中國顯然是個例外。不論工作者的教育背景如何,以及供職何種行業,都位于全球最不敬業員工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