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以71億美元斬獲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之后,雙匯國際董事長萬隆不得不權衡史密斯菲爾德在歐洲最大肉制品企業康博菲爾(Campofrio)所持近37%股權的去留問題。對萬隆而言,這是一項“被動”的甜蜜生意—根據西班牙相關法律,持有上市企業股份如超過30%,則收購方必須發起收購要約,或者將股份降至30%以下。
若無意外,在繼發動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對美國企業金額最大的并購案之后,萬隆已準備再下一城—他已與中國銀行簽訂一項80億美元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用于支持業務擴張,此舉更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雙匯國際收購Campofri公司的猜想。
在一張頗具象征意義的圖片上,史密斯菲爾德CEO拉里·波普(Larry Pope)率先與萬隆握手,擺出經典的留影姿勢,他橫過胸膛的手肘占據了畫面的大半。畫面中的另一個主角,雙匯國際董事長萬隆則泰然自若。2個月前,這位73歲的中國肉業大亨在史密斯菲爾德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的總部召開了200多人的大會,并接受全體員工的列隊歡迎。彼時,萬隆剛剛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購這家全球最大的肉制品生產和加工商,而現在,萬隆又將決定歐洲最大肉制品公司的命運。原本他并沒有打算獵取這家在歐洲家喻戶曉的企業。不過在獲得巨額銀行授信后,他改變了主意。外界對于這場交易的最終結果知之甚少,雙匯在給《環球企業家》的回復中對此亦不予置評。
雙匯潛在收購康博菲爾的消息揭示了另一個問題—擁有養殖、加工等全產業鏈優勢的西方巨頭緣何無力抵抗雙匯的進攻?盡管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能力遠遜西方,但并購的主角卻出人意料的是“弱勢”的中國人。難道不該正好相反嗎?
曾經親歷過史密斯菲爾德、雙匯工廠的東方艾格農業高級分析師王曉悅認為,即使拿雙匯最引以為傲的加工環節作比較,兩者差距依然顯著—此前雙匯曾引進中國第一條冷鮮肉生產線,這條生產線平均每小時加工生豬650頭,對比之下,史密斯菲爾德則為1000頭至1200頭。
就技術而言,市場廣闊的中國豬肉產業仍處于原始積累階段,但上述收購將開啟中西方的養殖技術轉移,落后者后來居上的根源在于全球資本正親近中國。“資本推動是雙匯能夠‘蛇吞象’的關鍵。”東方艾格農業高級分析師王曉悅對《環球企業家》說,這種收購的資本意愿甚至高出產業意愿。王認為,從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高昂價格和后續的整合難度來看,它都稱不上是劃算的買賣,但資本卻催生了這一切。
高盛(Goldman Sachs)無疑是這起并購案背后真正的影子武士—史密斯菲爾德母公司康地谷物 (Continental Grain Co.)之所以改變拆分立場,進而支持雙匯的收購計劃,它功不可沒。雖因同為交易雙方的股東而失去在今年最重要的一次收購中充當顧問的資格,但對于高盛而言,投資雙匯國際令其受益匪淺。2006年,高盛開始注資雙匯國際,曾持有后者51%的股份,如今減持至5.2%,但其間獲利超過5倍之多。此外,雙匯國際還得到鼎暉投資(CDH)的支持,后者是中國成立最久的私人股本基金之一,擁有雙匯大約三分之一股份。其他投資者還包括背景顯赫的淡馬錫(Temasek)、新天域資本(New Horizons)等。
在雙匯并購案之前,銀行家們極少在中國開展類似形式的大規模交易。“雙匯收購案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李曉陽對《環球企業家》說。以往中國銀行極少借貸給企業用于海外并購,究其原因在于在銀行的固有觀念中,并購的失敗率堪比好萊塢影星的離婚率。為防范借款人以投機為目的將貸款投入高風險領域,中國人民銀行曾于1996年6月28日公布2號令《貸款通則》(1996年8月1日施行),其第20條“對借款人的限制”規定,借款人“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國家另有規定除外”,從總體上禁止了股權并購貸款。
受此影響,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行為大多依靠自有資金。轉折點出現在2008年,當年銀監會和人民銀行出臺了《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2008年12月15日,國務院亦出臺《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第五條第十七款規定,允許商業銀行對境內外企業發放并購貸款。該規定打破12年來的禁規,境內外并購融資閘門就此放開。雙匯即是獲益者。李曉陽認為雙匯收購案的關鍵在于其獲得中國銀行高達40億美元的并購貸款,摩根斯坦利亦提供了30億美元的過橋貸款。
另一個關鍵要素在于受消費低迷影響,西方傳統巨頭正在遭到投資者的拋棄。在被收購之前,史密斯菲爾德已疲態漸顯,它已經接連三年虧損。而數年前的增長也僅維持在2%到3%之間。此外,高昂的人力成本亦將其先進技術帶來的競爭優勢損耗殆盡,歐美市場的人均生豬消費增速放緩也限制整體豬肉需求。
反觀中國,這里已是全球最大的豬肉消費市場,每年消耗的數量超過其余國家的總和,而且它還在強勁增長。“中國生豬養殖市場容量遠大于美國,其6億至7億頭商品豬總市場價值高達1萬億元,但規模化程度才過三分之一,假定每年規模化比例提升4%至5%,未來還有7至8年的好時光。”招商證券畜牧業分析師謝剛對《環球企業家》說。
毫無疑問,中國未來將成為永久性的食品凈進口國。它有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但只有占全球9%的農田,而且水資源稀缺—每頭豬每長出一磅(約合0.45公斤)肉,平均要消耗約2270升的水。其生豬產量占世界一半,但內生性的產量增長卻非常有限。它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其對國際市場上的玉米的需求預計將會出現增長。這些作物是喂養牲畜的主要原料。歐睿(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豬肉銷量接近5200萬噸,預計到2017年將增長至5800萬噸以上。
在過去5年間,中國在全球范圍內購買食品制造企業和農場已花費327億美元,涉及乳制品、紅酒和糧食等諸多領域。中國企業對于先進技術的渴望是空前的—萬隆在此前接受《環球企業家》專訪時中曾表達了這樣的愿望。
龐大的豬肉內需市場亦令資本垂涎三尺。“其實就是一道選擇題—醫治一匹老馬還是給小馬駒更多的飼料?”王曉悅說。資本顯然不假思索地選擇了后者—“中國”概念成就了豬肉行業史無前例的最大交易。不過王認為隨著此前規模最大的史密斯菲爾德收購案塵埃落定,類似大規模的交易以后很難再出現在肉制品行業了,除非雙匯自己成為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