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查德·巴特維克(Richard Butterwick)的“同事”包括200條狗和250只貓,盡管他是享譽全球的科學家,但缺少了這些貓狗“同事”,他或許一事無成。因為別的科學家可能會研究火箭如何上天或者逆生長的秘密,但理查德博士的研究得從貓狗的唾液和糞便中找東西。
理查德就職于英國威豪寵物營養中心(WALTHAM?Center for Pet Nutrition),那里是美國瑪氏公司(Mars,Inc.)最重要的后方陣營之一。瑪氏旗下的箭牌口香糖、德芙巧克力、士力架、MM's巧克力豆在全球74個國家的超市貨架搶占風頭,而在它2012財年330億美元的營收里,以偉嘉(Whiskas)貓糧、寶路(Pedigree)狗糧為代表的寵物食品及護理產品,則默默同巧克力、口香糖一起,為公司貢獻了超過90%的銷售額。在全球,超過1/4的寵物都選用了瑪氏寵物護理產品。
其實,寵物食品的原材料很簡單—小麥、玉米、大米、肉類,再加上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然而要讓這些食物組合確保寵物一生成長所必需的營養種類和合適攝入量,那是瑪氏和威豪要大動腦筋的事情。
最佳搭檔
作為專門研究寵物的機構,威豪當然飼養著眾多的貓狗,但是它們并非被一直關在籠子里,而是每天都有固定時間在辦公區散步。對此威豪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碰到貓狗散步,包括首席科學家理查德博士在內的科學家們必須停下手里的一切工作和它們打招呼。不管是摸摸頭、撓撓下巴還是說上幾句“Good boy(好小伙兒)”、“Good girl(好姑娘)”,總之科學家們得通過耐心的互動讓“同事們”認知世界。
不僅如此,威豪還有專門的部門負責護理和培訓寵物,護理人員和研發人員的比例幾乎是1:1。為什么這些貓狗享受如此禮遇?理查德解釋說,貓狗和人們接觸時或許會有焦躁和緊張,在它們完全放松的自然狀態下觀察到的數據,則更穩定、更具有代表性。
照顧好這些重要的研發“同事”,威豪從打造五星級的貓狗住所開始,一切以它們的生活習性為出發點而設計。普通狗舍總是一字排開,但凡一只狗叫,其他狗就會因為看不見狀況而跟著狂吠、焦躁不安。威豪將狗舍圍成了一個圓圈,上方還用了玻璃做弧形穹頂加強采光,這種全球獨創的狗舍讓所有的“汪星人”都能看清彼此,它們的社交性和安全感也急速上升。對于難伺候的“喵星人”,威豪也有討好的辦法。貓咪好奇心強生性喜歡往高處爬,威豪便為它們的空間設計了不同高度的臺階。“這樣貓在里面跳來跳去鉆來鉆去,才會覺得既安全自在又新鮮。”理查德告訴《環球企業家》。事實上威豪科學家對寵物的關愛也不止在研究室內,理查德自己便收養了一只來自威豪的黑色拉布拉多犬,并給它起名“塔卡”。
作為寵物廚師,威豪科學家們的工作不必每天考慮食物花樣翻新,他們專職尋找寵物需要的各種營養及其劑量,以及口味喜好。這些基礎理論實證研究需要耗費很長時間。比如,威豪花了兩年半才證明幼犬對維生素A的耐受性比人們先前的認識高。而如今業內公認的貓狗必需的41種營養元素和它們的劑量,威豪則用了整整十年才找到答案。
“前面的立項便要花很長時間,科學家想要開展某個研究,要寫一個策劃案,搜集大量相關論文和依據,然后進入一個評審過程。”如今理查德自己已經不怎么再提交項目,他和其他資深科學家,以及第三方專家一塊兒在評審委員會里,投票決定一項研究是否值得去做。公認的判斷標準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這一研究在當下是否有價值,另一個是研究能否被高質量地完成。唯有通過審核,科學家才能獲得相應的經費、研究人員和寵物同事。
在實際操作階段,對特定營養元素的實驗觀察至少要花上三到六個月的時間,科學家需要事無巨細地觀察寵物的血液、毛發、骨骼、牙齒、行為并搜集數據。這不僅僅是寵物是否需要某一營養元素的問題。比如說貓咪會自行選擇蛋白質更多的食物,但是蛋白質里有20種氨基酸,科學家要弄清楚到底哪種才是貓咪的必需品。如何讓營養元素足夠卻不過量也是一門學問,這其中需要考慮寵物的活動量和體重—就像胖子需要減肥一樣,體重過大的寵物對能量的需求會被控制。而在研究元素A時,科學家還得考慮到它和元素B的關系,如同鈣磷比,元素之間的配比也有嚴格的標準規定。
不過,在實驗之前,威豪的科學家還得培訓寵物,讓他們配合數據采集。“比如一個實驗組里有12只狗,你要給它們采血,如果它們處于躁動狀態,血就采不了,你得讓每只狗都安靜地站在那兒配合你。”在威豪亞太區首席科學家梅建勛博士看來,培訓寵物也是一個大工程。在威豪有一項研究是觀察貓咪唾液中的細菌,從而對癥下藥尋找抑菌因子。在這方面“喵星人”十分傲慢,一旦強行掰開它的嘴,它會急得跳起來。威豪采用了“正向鼓勵”的辦法,先用零食誘惑貓咪,在它張嘴的時候把棉簽放到嘴里搜集唾液,隨后摁響一個響板。長此以往,貓咪一聽到響板就會張嘴,搜集唾液也可以不再喂零食。理查德向本刊記者展示了這一培訓成果的視頻,經過訓練以后,搜集一只貓的唾液只需不到20秒鐘。“不過我們的訓練卻至少要花10周的時間。”
追求自然狀態而非強行采集數據的好處還不止于此,威豪甚至因為這種“取之自然”的方法,第一個研發出了幫助貓咪控制尿道結石的食品配方。成功的關鍵步驟之一在于收集合格的貓尿樣本做研究。貓尿中的成分極不穩定,一些成分在幾分鐘后就會改變,最理想的研究樣本是在尿出后兩分鐘內獲得并控制在70華氏度的新鮮尿液。而貓咪撒尿的時間并沒有規律,且喜歡在人們不易察覺的隱秘地方撒尿,則增加了搜集尿液的難度。對此,傳統方法是直接拿針管刺入膀胱取尿,威豪卻選擇了訓練貓咪自覺進入一個收集罐中撒尿。這個收集罐帶有溫控感應功能,能在接觸到貓尿過后立刻告訴遠程監控的威豪科學家,與之相連的傳導系統則能立即將尿導出,以便科學家立刻分析。“我們的研究成果非常有說服性,因為被研究的尿液是24小時隨時收集下獲得的最真實的尿液,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這個(研究成果)現在已經被業界認為是黃金標準。”理查德不無自豪地說,當然,這套24小時實時裝置和它的分析系統也造價不菲。
同樣極具研究價值的還有寵物們的糞便,科學家想要看某一營養元素究竟被寵物吸收了多少便要靠這一利器。糞便會首先經過干燥去掉全部水分,然后進行充分地燃燒,再看殘留下的能量和灰分。必要時,科學家還需要為不同食物建立糞便數據庫來尋找最易消化的食物。雖然這聽起來比較惡心,不過理查德卻告訴《環球企業家》,這在威豪的日常觀察里是家常便飯,就算一開始心存抵觸,研究者也得逼著自己去克服。
威豪還有一個重任是尋找寵物喜歡的口味。寵物無法通過語言告訴科學家們自己是否喜歡某一口味。僅靠對某種口味進食量多少,并不能完全說明寵物對它的喜好。威豪的方法是將不同的食物給貓狗,并用攝像頭觀察它們進食的行為,并把進食動作分解成上百萬的鏡頭,從中找出規律。“最后我們發現,貓愛吃一個食物的話,會先撲向它吃,然后由站姿變為坐姿,它的尾巴則要在后面輕輕搖擺。”梅建勛邊說邊模仿著貓咪搖尾巴的動作。他在瑪氏參與的第一個研發是為貓尋找“適口性增強因子”,希冀這種東西一旦添加到食物里,貓會瘋狂地愛吃。其間科學家們試驗了雞肝、魚肝、牛肉等幾十種食物,甚至還咨詢了為方便面提供香精的公司,然而通過分解貓咪進食動作的方法,科學家們最終發現貓選擇的不是口味,而是有高蛋白的東西。
配餐
憑借著規模龐大而獨具一格的科研工作,威豪為瑪氏寵物食品建立了豐富的知識儲備。然而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畢竟是“空中樓閣”,它們或許只是一堆數字、化學元素和復雜的公式。瑪氏的應用研究團隊則能將高深的科研術語轉化到實物上,比如說何種原材料能夠滿足何種營養需求,以及怎樣的工藝才能保證營養成分加工后依然達標。
雖然全球各地的貓狗都大同小異,但是飼養它們的主人卻有不同的需求。由于中國消費者并沒有定期為寵物清潔口腔的習慣,他們會更看重寵物的口腔健康,南美的主人們或許更擔心骨骼發育,其他地方則可能最希望寵物的毛發長得更好。除了常用的電話調查之外,瑪氏寵物食品本地研發團隊中的產品開發人員還會到貨架邊和顧客聊天,從中找出各地主人關心寵物的側重點。而在掌握了消費者需求過后,他們則要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同事所建立的資料庫里去參考一番,設計出一套本地化的配方。
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難辦了,研發人員得保證制作出來的食品“營養符合的一致性”,意思是不同的原材料組合加工后,最終產品的確能涵蓋貓狗所必須的41種營養元素,且每種元素的分量都在限度范圍內。瑪氏(中國)寵物護理業務研發部經理孫晨星的工作便是檢測產品是否符合所有的營養需求。“因為每天要生產很多,這個東西(指營養成分含量)會有波動,我要控制這種波動。”
波動的一大來源是原材料。盡管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哪種原材料含有哪些營養元素。但是同一種食材,因供應商、采集地不同,其所含的營養元素也會有差異,比如江浙和渤海所產的魚肉,營養元素便會略有不同。除了盡可能尋找滿足營養要求的食材,原材料開發團隊還需要考慮如何提高食材的性價比。比如雞肉和大豆都可以提供蛋白質,但是雞肉的價格比大豆貴,且兩者的氨基酸組合不一樣,開發人員需要思考如何將它們組合在一起,使氨基酸達到合適數值。為此瑪氏還會有原材料數據庫,雞肉、牛肉、魚肉等食材的供應商、采集地、組合能夠提供怎樣的營養都會被一一記錄在案。
對工藝提前把控是減少波動的另一種方法。以美拉德(Maillard)反應為例,它能通過加熱讓食物變得更香,而食物中原本的營養元素則可能因加熱而流失。為此工藝研發團隊要提前設計,保證即使營養元素在加工過程中經受了損耗,最終結果也能達標。“我們把原材料送到工廠進行加工,工廠直接面對的是配方和工藝,比如說要加熱到多少度,需要多少蒸汽,如果沒有工藝提供,產品不可能合格。”梅建勛告訴《環球企業家》。
孫晨星在瑪氏參與的第一項研發是寶路大型犬狗糧。除了監控營養配比,她還負責設計狗糧顆粒的形狀。瑪氏的部分寵物干糧被設計成了魚或者骨頭的形狀,這不僅是為了吸引寵物,形狀復雜的硬質顆粒,更能夠通過摩擦清潔動物的口腔。“當時覺得責任特別重大,你是在為小貓小狗做食物,這食物它一生都要吃,如果你做得不好,它的一生就沒有保證了。”由于最終產品效果良好,孫晨星每次帶著女兒逛超市時都會告訴她那是自己參與開發的產品。如今她三歲的女兒一進超市就會叫:“狗糧狗糧,我媽媽做的!”
不過,盡管瑪氏擁有如此縝密復雜的研究,但這些成果還并沒有被中國消費者們全盤接受。據調研,只有24%的寵物主人對寵物營養有認知,家制食物和剩飯菜占據著寵物膳食總量的52%,僅有18%的寵物主人只喂食專業的貓狗糧。為此瑪氏在中國成立了寵物護理學院,作為院長的梅建勛四處推廣著寵物營養和護理的知識,學院也力求將威豪的科研成果翻譯成最通俗的語言告訴消費者。“我們打算在網上做一個計算器,只要你把狗狗的年齡和品種輸進去,它就能夠精確到狗狗這頓該吃多少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