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158名日本國會議員集體參加靖國神社秋季例行大祭后,10月21日,安倍政府又拋出首份《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戰略”要求加強日本的海洋、太空和網絡防御,并明確提及中國與朝鮮潛在的軍事威脅。
外界普遍相信,該戰略將為日本未來的外交與防衛政策搭建基本框架。如果內閣于12月最終通過此項決議,將使得安倍政府在右傾“修憲擴軍”道路上往前大大邁進一步。事實上,如果把此前令人眼花繚亂的“釣魚島爭端”視為臺面上的“小魚小蝦”,那么隱藏在臺面背后的,日本右翼政客夢寐以求的“修憲擴軍”才是真正的“大殺器”。
自二戰結束美國對日本進行民主化改造以來,后者一度委曲求全走上“重經濟、輕軍備”的吉田路線(Yoshida Doctrine)。然而隨著70年代末該國經濟的飛速崛起,曾經“低姿態”的吉田信徒與為數不少的保守勢力逐漸合流,開始了向政治及軍事大國的又一轉型奢望,而“修憲擴軍”則是其中的命門所在。從小泉純一郎(Junichiro Koizumi)的“五年修憲計劃”到安倍晉三的“日本歸來”(Japan is Back),無不延續此種執政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5月日本廣播協會(NHK)進行的一次民調中,約有42%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修改憲法”。該數據雖與六年前基本持平,但認為“沒有必要修憲”的民眾比例卻僅有16%,大大低于之前的調查結果。這意味著,伴隨著日本經濟在全球影響力的持續下降,以及中國崛起的大時代背景,該國自上而下彌漫的焦慮感將可能因安倍政府的“狂轟亂炸”而發揮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