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空氣污染早已不是新鮮事,只不過近幾年逐漸惡化,污染源頭也更趨多樣。過去的污染源主要來自電廠、工廠、集中供暖以及家庭燃煤,近些年在此基礎上又新增了交通與建筑兩大“元兇”。
盡管在部分城市,政府已采取私家車限行限購舉措,中國公路車輛的總數卻仍在持續攀升。另一方面,機動車排放標準的不斷提高,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帶來的污染。然而這一政策的有效性,卻因為國有石油公司的煉油廠遲遲不能生產合標油品而大打折扣。此外,已持續十多年,且仍在升溫的全國性建筑熱潮,也是引發污染的另一重要因素。
污染源種類和強度的不斷增加,最終使得中國的大氣污染演進至危機程度。去年冬天,北方大部分地區被霧霾天氣籠罩長達數周之久,給民眾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這不僅招致本國公民怨聲載道,很多外國人士也因此逃離中國,而在經濟上更為不利的影響,則是很多外國游客對國內景點的望而卻步。
因此,對今年3月上臺的新一屆政府而言,大氣污染治理可謂當務之急。在經歷長達數月的內部討論后,9月10日,國務院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該文件明確規定了2017年前需達到的治污量化標準,以及為實現這些目標而采取的舉措。
備受關注的指標當屬細顆粒物。該計劃要求在2012至2017年間,全國省會及市級城市PM10濃度需至少降低10%。而對部分地區的PM2.5濃度,還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比如京津冀地區到2017年應比2012年降低25%,長三角及周邊地區下降20%,珠三角地區則應降低15%。
就具體行業而言,該計劃確定整改的主要為能源、工業及交通部門。針對這些行業,計劃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目標,其中包括重申降低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即通過進一步加強電力、天然氣、核電及可再生能源對煤炭的替代,實現到2017年將煤炭占比由目前的67%至68%降至65%。此外,上述三個行業的煤炭消費總量也要同步下降,具體措施包括禁止新建小火電廠,新建火電廠則必須實現熱電聯產等。
行動計劃還對工業部門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野心的目標,尤其是能源行業,以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行業,比如冶金、水泥及化工等。計劃要求到2017年,上述行業的能耗與污染強度需分別下降20%和30%,冶金行業的資源回收比例則必須達到40%。
為了控制汽車造成的污染,文件還敦促北京、上海及廣州三地嚴格限制上路車輛數量,并制定階段性行動計劃,以確保在2017年前主要城市供應的汽油和柴油品質達到國五標準。高污染的舊車型須在2015年前退出上述城市,并于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淘汰。公用交通部門,包括公交系統要逐步使用“新能源”車輛,同時向社會大眾推廣。
除了上述具體及量化目標外,文件還敦促全國各地改善產業結構,不斷提高能源和環境標準,加強區域協作,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另外文件還提出,要把這些目標的實施情況,納入地方官員的考核體系。
顯然,上述目標的實現需要一系列部門及措施的配合。就短期而言,應包括針對電力行業、重點產業和地區的具體行動計劃及發展戰略。而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則在于如何改善產業結構、在治污問題上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以及環境經濟政策的完善。
此份“行動計劃”,無疑表明了新一屆政府治理空氣污染的決心。但反過來,計劃涉及的范圍之廣,也反映了問題的嚴重性,這使得政策實施的難度驟然加大。如果在明確了具體目標后,領導層還能堅決地予以貫徹實施,那么我相信在未來的四五年間,中國的空氣污染問題仍有可能得到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