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近一次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會議上,美聯儲并未明確提及將退出量化寬松政策(QE),這導致亞洲國家(除日本外)之前因外部因素收緊的貨幣政策發生部分逆轉,當地債券收益率從9月初的高點開始下滑。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數據的意外好轉,也降低了全球經濟的減速風險,為市場帶來積極情緒。亞洲當前的資本市場正反映著此種信心的改善—股票、貨幣和債券收益率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夏季月份遭受的重大損失。然而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種暫時的現象。
隨著本年度進入最后一個季度,美聯儲很可能會在今年12月或明年1月開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并于2014年7月完全終止。同時,美國國會也將提高債務上限。相信隨著全球經濟的改善,以及市場重新評估政策利率的正常化,市場收益率還將進一步走高。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逢低買入之前超賣的東南亞市場資產呢?
這倒不一定!因為在本質上,印度和印尼這兩個國家并未發生任何根本變化,它們仍面臨雙赤字問題。唯一的區別在于,其央行支撐貨幣匯率的戰略舉措將導致兩國利率上調,從中期來看很可能會擠壓兩國經濟。由于該地區仍極易受流動性周期循環的影響,資本流出的勢頭還將恢復,盡管速度會有所放緩。
而另一方面,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取決于該國經濟數據,利率正常化則取決于全球經濟的加速增長。雖然在此過程中資本成本會上升,但由于經濟增長更加強勁,收入也將隨之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亞洲更為靈活和開放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比如北亞及新加坡,其經濟增速將會更高,表現也會優于南亞地區。
因此,對于亞洲新興國家近期股票和貨幣市場的反彈,我們應當將其視為調整投資組合的機會加以利用,即賣出南亞國家資產,買入北亞國家資產。當然我們也應承認,南亞國家仍有不少優勢,比如年輕人口比例大,國內需求旺盛等。
然而,印度和印尼作為亞洲地區僅有的兩個巨額經常賬戶赤字(分別為GDP的4.8%和2.8%)及財政赤字(4.9%和1.8%)國家,其經濟失衡雖未達到危機水平,卻仍需時日加以調整,這必將有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此外,若全球流動性未來趨緊,之前流入的資本紛紛出逃,還將導致這兩個國家的貨幣持續面臨嚴重的貶值壓力。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情況又如何呢?繼2013年第二季度幾乎所有主要大宗商品的進口增長跌入負值區間后,中國的進口需求持續走高。8月是另一個表現強勁的月份,維持了6月以來廣泛復蘇的勢頭,而鐵礦石、銅、原油和大豆進口均連續第三個月上升。
與進口需求改善一致的是經濟數據的意外好轉,官方PMI和匯豐銀行制造業PMI指數均顯示企穩跡象。經濟反彈的驅動力部分來自補充庫存,部分則來自于政府穩增長的舉措。但問題在于,此種勢頭是否具有持續性?雖然我認為中國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強于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但并非沒有自身問題,因此需要警惕過度的樂觀情緒。
首先,地方政府債務和銀行資產質量仍是主要威脅,而結構性改革—雖然我相信中國政府正朝著正確方向努力—很可能將是長期而曲折的過程。其次,房價依然居高不下。自2012年6月以來已連續15個月上漲,8月漲幅高達8.6%。任何突發性的大規模資本流出或流動性擠壓都將給房地產市場帶來難題,繼而產生從消費到金融風險等各方面的廣泛影響。
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周期性復蘇過程中,但仍應警惕年內流動性趨緊和投資增長減速可能會導致的經濟增長放緩勢頭。盡管如此,總體上我仍持樂觀態度。亞洲風險資產仍極具吸引力,而美國債務上限討論導致的市場疲軟正是投資的良好戰術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