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于嘉到達舊金山機場時,被航站樓里100多件垃圾做成的展品所震撼,這些展品全部由藝術家設計并占了很大的機場空間。于嘉在中國也從事垃圾改造藝術品的工作。2011年,在中國執業藥師協會期刊做了8年編輯的她辭掉工作,與因環保相識的設計師王莉凌一起創辦了工作室,共同從事環保創意設計工作。她們創作的“冰棒棍的環保之旅”曾在北京的創意集市引起很大反響。
讓她們決心把環保創意作為事業,而不是當成愛好來發展,是在收到一批廢棄廣告燈箱海報之后。她們發現,燈箱海報剪裁后可以玩出很多花樣,最適合的就是設計成燈罩,因為海報的材料本身耐熱防水。
利用廢棄的原材料進行藝術設計并非新事物。早在上世紀90年代,舊金山的藝術家們開始通過將垃圾改造成藝術展品來傳播環保理念,目前,舊金山的生活垃圾回收率已經達到了90%。于嘉把建立的用燈箱海報制作燈罩的環保公益計劃命名為Relight。今年5月,Relight獲得了阿拉善SEE基金“創綠家”項目的資助,她們這個萌芽期的項目因此有了孵化長大的可能。
培植細胞
“創綠家”屬于阿拉善SEE基金會(以下簡稱“SEE基金會”)的資助項目。2004年6月5日,百位企業家創立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美通無線董事長王維嘉任職其中。曾在硅谷創業、1998年回到中國的王維嘉,一度不適應北京的空氣,開始關注治理空氣污染和環保工作。阿拉善SEE從治理內蒙古阿拉善盟的沙漠開始,逐漸開始進行環保項目資助。王在擔任阿拉善SEE副會長負責基金會事務期間,參與了幾乎每個環保資助項目的決策。
起初,沒有項目資助經驗的王維嘉到海外學習了十幾家公益基金會的做法。他看到美國每年有3000億美元的民間捐贈,其中3%用到了民間環保組織。而中國流入民間環保組織的金額不及美國的1%,雖然中國的環境污染程度遠高于美國。
SEE基金會在2008年做了一次全面梳理,發現全國民間環保組織有300家,一直在做項目且成型的僅有100家。2008年底到2011年期間,SEE基金會共用4000萬元資助了200多個環保項目。SEE基金會項目總監郭霞告訴《環球企業家》,除了資金資助,基金會還對民間環保組織負責人和高校環保骨干做培訓。因為基金會的企業家捐贈人關心未來堅持環保事業的后備力量。為了擴大民間環保組織的基數和幫助初創的環保公益組織孵化生長,SEE基金會在2012年推出了“創綠家”項目。
跟此前的民間環保項目資助不同的是,“創綠家”主要考慮的是團隊,特別是那些有環保項目不足兩年的團隊。“我們看重的是人,就跟投資創業團隊一樣,哪怕100個項目99個失敗了,有1個做起來了就行。”王維嘉說。
目前中國民間環保領域就像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行業剛剛開啟,最需要的是增大行業基數。王維嘉說:“現在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少而且都是弱小的苗。”20年前,王在科技領域創業時,用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能夠預測到的結果,給投資人講故事。如今,他負責的SEE基金會扮演的正是類似商業領域里天使投資的角色,幫助那些初創的環保公益組織孵化生長。
SEE基金會希望挑選出來的創綠家們能夠成為中國環境運動未來的中堅力量。如何實現?答案是借力于SEE協會的200多名企業家捐贈人。他們邀請企業家參與創綠家的初選和終選,讓“商人模糊的直覺”幫助他們判斷項目的發展潛質。具體選擇標準,除了發展潛質還有市場需求和量化的產出。
在資助過的項目中,讓王維嘉印象深刻的是吳燁宇負責的綠梧桐公益促進中心(以下簡稱“綠梧桐”),他們開展的回收過期藥物的活動在參選時已經做了100場,并記錄了回收藥品種類和重量等量化的數據。
同等重量過期藥的危害是廢舊電池的數倍。一瓶過期的糖漿藥水,可以讓3平方米的土壤失去利用價值。一粒過期的藥片,可以污染1800立方米的水,這個量能占滿50個標準大小的浴缸。上海市政府在每年10月的第二周組織一次家庭清理過期藥的活動,但過期藥物回收如此重要僅依靠政府力量無法解決現實問題。
吳燁宇同其他公益團隊走進社區開展過期藥物回收活動。綠梧桐用此前公益活動贊助得來的香皂跟社區居民交換過期藥,現在回收的數量已經超過了2噸。綠梧桐與華氏大藥房簽訂了合作協議,回收的過期藥通過專業渠道銷毀。吳坦言,草根環保組織面臨的最大困難仍然是資金問題。雖然金額不大,但是創綠家第一季19.8萬元的資助幫助綠梧桐的項目持續開展下去。
血液制造
Relight項目在去年創綠家第一季的資助中未被選中,因為當時他們沒有具體落地的活動。雖然未獲資助,但他們在參加初選面試中獲得了讓項目更好運營的建議。不僅如此,他們的項目也得以進入了創綠家種子庫,得到長期關注。
于嘉在第一次申請創綠家資助失敗后,找到北京地鐵四號線的媒體運營商百靈時代。該公司愿意與于嘉合作,將四號線的地鐵海報交給他們重新設計和處理。接下來半年,王莉凌設計出來的20件燈具作品在北京地鐵四號線和北京798藝術區里展出。
水母漂浮燈在地鐵展出時,有人拍下展品并以“地鐵驚現水母”為標題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如果水母數量劇增,意味著海域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而城市的固體廢棄物就像水母一樣,越來越多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環境遭到破壞。”王莉凌告訴《環球企業家》這正是設計水母形狀浮燈的喻意。
今年4月,于嘉通過培育社會企業家的“易社計劃”,在哈佛、耶魯大學,以及硅谷進行了十多天的培訓。馬歇爾(Marshall)教授曾是奧巴馬競選團隊顧問之一,在他的領導力工作坊中,于嘉被要求用12個小時,發掘創業的內心源動力,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內心的故事敘述出來。他們告訴于嘉,不要擔心創意會被別人偷走,當有創業想法的時候,應該告訴更多人,因為不同人的反饋會幫她完善商業模式。
經過培訓激發后,于嘉和王莉凌對項目的未來進行了規劃,希望項目本身可持續。因此除了繼續要做的環保展覽外,于嘉邀請了一些企業員工參加燈罩制作,由企業提供他們能夠支付運行的費用。現在與他們合作的已經有普華永道等公司。
同時,Relight項目還推出了環保燈駐店計劃。每盞燈都會配備一個銘牌介紹自己的身世故事,同時傳遞環保理念。Relight從中收取一定的環保燈出租費用。現在鴻芷空間咖啡館已經放置了他們設計的燈。“我們不希望一直靠資助來運行,希望項目本身可以再造血。”王莉凌邊說邊把手中的星巴克消費小票折成了一枚紙戒指。
有了落地活動和未來模式的清晰規劃后,于嘉和王莉凌的Relight項目獲得了創綠家第二季8萬元的資助。至此,創綠家二季總共有39支團隊獲得資助,資助金額超過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