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別說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器材,有時就連最簡單的教學用具也沒有。教育對象又是天生貪玩、愛動且懷有強烈好奇心的孩子,要想讓他們自主學習,確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怎樣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呢?
一、全面實施新課改
過去的應試教育一味追求升學率,評價老師和學生都以分數為標準,這樣勢必給學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
新課改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張揚學生個性,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評估時,對師生采用綜合評價方式,淡化甄別和選拔,使教者樂教,學者樂學。
過去搞應試教育,課開不全,往往是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學生的特長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實施新課改,開全了課程,使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縱橫馳騁,由于學生能主動地、心甘情愿地學習,那么自然就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
有些數學內容,如乘法口訣和一些較難記的概念等,讓學生翻來覆去地讀、背,學生非但特別費勁,而且還會感到枯燥乏味。我們都知道,學生最喜歡上音樂、體育、美術等課。若在音樂課上教唱口訣歌;在美術堂上畫鐘面,畫由線段、射線、角、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多種幾何圖形構成的圖畫;在體育課堂上讓學生親手量出60米和100米各有多遠,再讓他們賽跑,并記錄每個同學跑完60米和100米各用多長時間,讓學生親自測量自己跳高、跳遠的成績,再適時引進有關的數學知識,這樣就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學生學起來積極性高、興趣濃,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聯系生活解決數學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這一點我感受很深,如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時,可讓學生說一說每天的作息情況,這樣學生自然就會聯想到時間:即幾時幾分起床,幾時幾分上學等。讓他們對時間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感知,這樣就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現在的小學生獨生子女多,從小就會花錢。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到代銷點買東西時,買幾樣東西,該付給售貨員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他們都能算得一清二楚,可在二年級學習有關元、角、分的加減兩步應用題時,怎么就有一部分學生不會做了呢?這完全是所學知識與實際脫節的緣故。若讓他們把應用題里的事與他們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他們就會豁然開朗。
四、恰當使用教具
農村辦學條件差,也不能不使用教具,其實,只要勤于動腦、善于觀察,就不難發現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不需要花錢的教具,其應用效果也并不比正規的教具差。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新知識,要利用分東西的方法來引入,說明分東西要用除法計算。如果只是憑空講解,學生即無興趣,又不易接受。對此,我們可就地取材,用常備的教學用品——粉筆做教具,在黑板的欄上擺一擺,學生看了就能心領神會。
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也可以用粉筆做教具。如教學7÷3時,可叫四個同學到前面來,讓一名學生把7枝粉筆平均分給其他三個同學,分完后,讓他們四人都舉起手中的粉筆讓大家看,同學們看了一目了然,馬上就能說出7÷3=2……1。
“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只憑講解學生很難接受,我們可用自己的手指作教具進行演示。如左手伸兩個手指,右指伸四個手指,那么右手手指的個數就是左手手指個數的兩那么多,也就是說右手手指的個數是左手手指個數的2倍。若是左手伸一個手指,右手全伸,則右手手指的個數是左手手指的五那么多,那么右手手指的個數就是左手手指個數的5倍。如此一來,學生馬上就能說出幾倍就是幾那么多。這樣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建立起“倍”的概念。
教學第四冊數學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如果只是看數、數數、讀數、學數的話,老師就是把方法講得再清楚,學起來照樣費勁。若自制一個計數器讓學生親自自動手撥數,然后再數數、讀數、寫數、說數的組成就方容易多了。
五、精心設計學具操作過程
學生操作學具是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協調的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精神。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學具的操作過程,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如一年級在教“0”的認識時,教師舉起1~10的數字卡片,請學生在課桌上放東西,先讓學生拿出各種各樣的學具(有幾何圖形、有水果卡片、動物卡片等),然后讓學生在桌子上畫一圓圈,接下來讓學生往圓圈內放學具并準備舉數字卡片。這時突然教師做了一個手勢,圓圈里一樣東西也不放。學生呆住了,全班學生一張數字卡片也舉不起來,全神貫注地注視著老師。由此而引出“0”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必須做到目標明確,交代清楚,一起動手,巧妙演示。
總之,只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揚長避短,大膽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想方設法去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明縣馬頭鎮牛八屯學校)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