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mental retardation)指現有的功能存在真實的局限,智力功能明顯低于同年齡人的平均水平。弱智兒童由于先天智力低下,頭腦簡單,生活能力差,給學校、社會、家庭帶來許多不便。為了完成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能讓他們在生活上自食其力,我們教師有義務去努力培養他們的智力,在某些方面或某種程度給予特殊的教育,使他們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作為一名弱智兒童的班主任,我深有感觸:弱智兒童更需要關心,更需要用愛去澆灌,用心去溝通,把特別的愛獻給特別的學生。
介于我校地處城區之交,是一個城鄉結合部學校,城鄉學生家庭生活水平相差大,集城鎮、鄉村學生于一體,學生素質有明顯差異。自任教以來,我所在的班級均有一兩個弱智生。怎樣在保證正常兒童健康成長的同時,讓弱智兒童也盡可能地受到教育并得到發展呢?我的體會如下:
一、深感重任在身,需要努力學習
21世紀是高科技時代,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弱智兒童將來怎樣生存下去呢?1987年國家教委下發的《全日制弱智學校(班)教學計劃》和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已指出弱智教育是“普九”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重要舉措,搞好弱智教育是人民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全民族的義務,更是每位教師的神圣使命。為此,我查閱了有關書籍,學習有關醫學科普知識,我深深懂得: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教師,重任在身,需要努力學習,掌握現代化的特殊教育手段及必需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二、深入調查,了解情況,因人而教
深入調查弱智生形成智商低下的原因,是進行弱智生教育的首要工作。只有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為此,我常常到村組里多次家訪,向家長了解孩子出生前后的一些情況,向鄰居調查其家庭的有關情況,了解弱智生形成弱智的原因。同時,仔細觀察他們的言行特點,分析他們的心理、智力、興趣愛好等,以便因人而教,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三、針對個性差異,制訂學困生轉化計劃
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和了解,我初步分析了三名弱智生的特點:
冉夢林,男,反應遲鈍,遺忘快,課堂反應少,作業難以完成,時有與課堂無關的表情動作,如,吃東西、做鬼臉。從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常常流著清鼻涕。幼兒期吃藥打針較多。
孫小麗,女,誠實,聽話,態度認真。注意力集中,定勢思維,只循一個模式,接受知識呆板,效率極低。父母文盲,近親結婚,家庭生活貧困。
文平,男,誠實聽話,愛勞動,注意力量對比分散,思維反應慢,作業難以完成,理解能力欠缺。幼年受過重傷。
針對弱智生的個性差異,我結合數學教學,制訂教育、輔導教學計劃;同教材,同計劃工作;同內容,不同目標;不同層次,不同要求。把弱智生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分為掌握型、了解型、訓練型三種基本類型,即掌握分寸聯系緊密的基本概念、定律、法則等;只要求某些知識和技能作一般了解;不強調理論知識的掌握,強調對知識技能的訓練和矯正;并及時做好訓練、輔導弱智生記錄,以便今后對弱智生的發展變化做對比和評價。
四、采用多種教法,因“特”施教
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以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促進學生活潑、生動的發展,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對一般學生這樣,但弱智生也不能掉隊。要讓弱智生得到充分發展,必須抓住課堂教學,對他們進行多方面的訓練和教育。
1.反復說理或提問,采取“幾幫一”互助學習
冉夢林同學記憶力差,我充分利用上課的一切機會對他進行一問多提,使他動口、動手,以加深印象。每學一個定義、法則,都要經過好幾個同學的幫助,強化他頭腦中知識的印象。我把班上成績優秀的幾個同學與他結成互助組,每天輪流幫助他掌握新知,督促、協助他解題,使他在成長路上不掉隊,也能分享成功的喜悅。
2.游戲教學激發興趣
文平同學注意力分散,易被窗外動靜所干擾。根據弱智生思維具體化的特點,我就創設游戲,激發他的學習欲望。如教學簡單的幾何知識需要畫角時,我說:“誰愿做我的好朋友,到講臺前來和我一起畫圖?”同學們非常高興,文平也很有興趣。我采用“盲人找朋友”的游戲,裝著東摸西摸,摸到文平同學說:“你是我的好朋友。”于是拉著他走上講臺。在黑板畫角時,我說一句,他學一句;我畫一筆,他學畫一筆;其他同學也在下面邊說邊畫。這樣,既保證了全班正常兒童的教學,也針對弱智兒童的特點進行了因才施教。
五、用愛心去澆灌、去溝通
育好弱苗,愛是基礎。教師對弱智生不但要有發自內心的同情,而且要有真誠的愛心。對待那些遲開的花朵,教師更應該給予百倍、千倍的愛,從學習、生活、活動等方面給予真誠的關心和愛護。
孫小麗,由于父母沒有文化,家庭生活貧困,我從親戚家里帶來衣物、鞋等給小麗,同時號召班干、同學奉獻一份愛心,有的捐筆、捐書包、捐錢等。看到小麗穿上新衣服、背著新書包高高興興到學校學習,我心里感到無比欣慰。
讓弱智生跟班學習,有利于促進正常生與弱智生的團結共進,互幫互學。由于弱智生的特殊性和受條件的限制,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不斷探索新方法、新經驗,努力把弱苗培育得更好。
(作者單位 重慶市萬州區太安中心小學)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