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要把訓練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放在首位,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首先讓學生過漢語拼音關;然后教學生查字詞典及其他工具書;從而為主動學習語文奠定扎實有效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習;主動性
新課改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那么怎樣才能打破老師“扶一扶”學生“走一走”,老師“不扶”學生“不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呢?這是我們每個教師近幾年一直摸索的問題。經(jīng)過幾年的實踐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繼續(xù)探究科學知識。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得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探索、自己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自學能力,這也是我們這些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注重的一點。讓學生主動學習是語言教學現(xiàn)代及未來的重要任務,是落實素質(zhì)教育的關鍵。因此語文教學需要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yǎng)齊頭并進。
一、促進自主識字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學習漢字的過程就是學習文化的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促進學生自主識字。
在語文教學中我把訓練學生自學字詞能力放在首位,讓學生獲得識字的主動權,首先讓學生漢語拼音過關;然后教學生如何查字詞典及其他工具書。在此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多種識字方法,如集中識字,分類識字,圖畫識字,詞串識字等多種方法。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后我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diào)動其識字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自主掌握漢字的音、形、義。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學生完全養(yǎng)成習慣,課文生字及課外不認識的字,學生能主動學習掌握從而為主動學習語文奠定扎實有效的基礎。
二、培養(yǎng)學生讀中積累、讀中感悟能力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細致且最復雜的任務,也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以《釣魚的啟示》教學為例淺談一些做法。這是一篇語言樸實無華,內(nèi)容真實的以記事為主的記敘文。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教學模式,“以讀促知、以讀促解、以讀促悟”引導學生運用“讀讀—找找—議議—品析”的閱讀教學方法,即學生動眼、動腦、動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實踐當中,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同時讓學生寫讀后感,使閱讀和寫作都有了提高。
教師跟著孩子的思路走,與學生真誠對話,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力。
三、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要遵循一個原則: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決不獨霸課堂時間,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觀眾”或“聽眾”。
當然,教師也不能無尺度地放任學生,時刻記住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鉆研教科書,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
總之,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時要注重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反復實踐,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學生有了自主識字能力和良好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何愁不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不成為學習的主人呢?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扎賚特旗胡爾勒中心學校)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