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一切寫作的源頭活水,寫作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強化作文訓練“生活化”,就是強調學生作文要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熟悉的事物,寫自己的所見所聞,寫自己的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真情實感。
一、留心生活,感受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豐富的。但是,由于家庭生活平凡瑣碎,又是最容易忽視的內容。所以教師平時要讓學生做個有心人,要引導學生關心生活,多留心周圍的事情,多觀察,多分析,需要寫的時候,手頭就有東西可以寫。通過親身實踐可以獲得關于人文和自然的多方面知識,得到種種情感體驗和思想認識,學到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獲得豐富的社會生活體驗,掌握盡可能多的直接經驗。學生有了真實的感受和體驗,才能把親身經歷的有意義的事寫下來。
二、開展活動,豐富校園生活
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好玩好動,開展各種活動正是為了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能為他們打開寫作思路服務,因此我開展各種活動來訓練學生寫話。預先設計一次游戲、一項觀察實驗、一個課本劇、一個小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觀察,然后讓他們想說就說,想寫就寫,寫多也可,寫少也行。
如,我利用班隊活動時間,讓學生輪流當一回“小明星”,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或準備一首最拿手的歌,或準備一段優美的舞蹈,或準備自己拿手的獨奏項目,表演給其他小朋友看,然后評出最佳表演獎。學生們很興奮,紛紛行動起來。在活動之后,擠出時間讓他們介紹自己準備節目的過程,其中家長給予了什么幫助,表演時自己的感受,或是看別人的表演有什么啟發,然后用筆記錄下自己最難忘的一刻,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這樣寫出的文章怎會沒有真情實感?
三、組織實踐,體驗社會生活
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活動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使作文教學盡量貼近生活,如社會實踐、野外郊游、社區服務。重陽節到了,我帶孩子們來到敬老院為老人們打掃衛生、拉家常、表演節目。回來后讓學生把這件事的經過、老人的反應以及自己的感想如實地說一說,再寫下來。孩子們在社會舞臺上親歷生活,積累實踐,再用筆記下自己的所做、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這樣,有真實的實踐經驗支撐著,就再也不用發愁寫作沒有素材了。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八巨鎮中心小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