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種人類的活動,數學家們通過對數學創造活動的反思,總結和概括出來有關數學思維活動規律的理論。例如在數學活動中會出現的教學模式有頓悟、思維策略等,這些模式本質上都涉及了數學活動中的心理問題。使其成為人類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本身有著特殊性,然而正因如此,數學的認知理論以及對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所進行的心理分析活動便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任務。
數學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建立在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因此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應該與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是相一致的。掌握其特點我們才能夠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夠適時對學生數學思維發展規律進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夠對其進行探索進而掌握數學學習的理論心理。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時刻關注學生對于學習情感的體驗,及時對學生的心理和情緒進行合情合理的掌握,以此來激發出學生學習的高度熱情和良好情緒,讓學生擁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學生在學習上能夠用功刻苦,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知識和努力鉆研的好習慣,這也是在數學這門學科上取得成功的保證。因此,對數學學習中的非認知因素進行研究也是極其重要的。
多數的中小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這當然也不外乎還有一些理科大學生,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和理由而對數學的學習忽略。
著名數學家菲爾茨獎獲得者丘成桐,在哈佛大學曾碰到一件令他十分驚訝的事情。有一天,有幾位來自清華大學并在這里攻讀工程系的學生來找丘老師,他們請教的問題是關于幾何方面的,甚至有的同學提出如何將圖像運動詳細準確地表示出來,丘老師老師感到非常的奇怪,這不是微分幾何方面的古典問題嗎,為什么本科生會提出如此問題,他說:“希望即使是學工程的學生也要多花點時間在純數學上,打破門戶之見。”
一滴水能代表大自然的恩惠。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句話又何嘗不能反映出一位教師的教學理念呢?我們應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用簡短的話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新知與舊知的鏈接點和生長點,學生會一個個充滿激情。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強的表現欲,孩子更是高漲。在學生自由表達、舉例后,我們還可以問:“你還想知道什么?”從表現與調動到求知欲,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教師要時刻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同文本和學生對話后,老師把學生思維中迸發出的熱情火花點撥的更加紅火,老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問學生自學的課本知識,“你們學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你一句我一語,學生能夠將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地展現出來。老師在此過程后緊隨其后問一句:“同學們還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嗎?可以現在提出來。”課堂上老師循著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把自己掌握的已有經驗大膽地放手,教師必須做到正確引導,讓學生能夠自主閱讀文本、提出問題、辨別問題,真正地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
學生的好奇心要進行保護。好奇心是兒童天性中與生俱來的純真表現,學生的好奇心是思維的源泉,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擁有一種創新的動力。
教學實踐中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是多方位的,學生一定要作為學習的主體作用進行體現,老師和學生之間要和諧愉快地溝通交流,要相互默契地團結合作。積極的配合,才能夠將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合理地進行下去。當然,教學實踐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理論知識再多也不能夠自動運用到實踐中,這需要教師在實踐中要敢于不斷地創新和大膽地進行嘗試,老師要用心還要更加認真和細心地對工作領會,課堂上仔細教學,發現問題及時地對問題進行合理分析并尋求最好的處理方法。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碼頭小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