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的品德教育歷來是我國在國民的素質教育方面的關鍵環節。立足于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的方向來進行分析,小學生的品德與生活(社會)這門德育課程可以系統化地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品德。立足于小學生品德教育的現實,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討論能顯著提高小學生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育效率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內容;情境;活動
一、老師應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只注重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卻忽視了學生的思想變化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以至于出現了墨守成規的“唯教材論者”,但是面對國家新課程發展和改革的要求,傳統的只注重教材教育的觀點明顯不可能適應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師的作用不僅應該是組織學生學習的領導者,還應該是支持學生學習的堅強后盾,更應該是鼓勵學生進取的評定者。在最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責任變得更加多元,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教授學生知識,還需要在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解惑,及時解決學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麻煩,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
二、利用有效教學方法,提高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效率
1.“生活化”教學法
思想品德與生活(社會)課這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活動課程,作為一個獨立的課程,需要用大多數學生熟知并具有濃厚興趣且貼近生活,價值觀正確的主題作為課程的著力點。由此就需要教師們在組織思想品德和生活(社會)課教學的同時,抓住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喜歡并且認同課程,才會有更多的積極性與創新精神去參與到課程中去。例如,教學生《社會呼喚誠信》一課時,可以在課前調動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承諾(如信譽卡、保修卡、合同等)。隨后召集學生把他們收集的相關內容展現出來,跟大家一起探討其中的故事。同學們相互討論,對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講出買到喜歡商品的喜悅;有的學生說出了商家按照保修卡上的協議,上門服務;還有的學生因為商家不講信譽而增添了很多煩惱。教師將學生收集到的生活上的實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最后總結出社會生活中離不開信用,社會也呼喚誠信。這種將知識引入生活,通過身邊的事物來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活動教學法
思想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中,必然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樹立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素質。因此,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所有牽涉社會熱點問題、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時,老師應該盡量減少自身的理論灌輸,做到立足教學的內容開設學生喜愛的活動,利用一切可以調動學生創新精神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例如教授《吃穿住話古今》時,可以帶領學生去圖書館,讓學生查閱古代人類吃穿住相關的資料,并指導學生在網上查閱信息,指導學生對查找的資料進行整理,并進行交流討論。這種方法不僅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書本知識,而且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視野。經過實踐驗證,參與到這種開放的、創新的課程中,可以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調動他們的創新能力,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3.多媒體教學法
在授課中,老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來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講授《生活中的快樂》一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設施來進行教學,立足于社會實踐,把快樂的場景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通過對生活中出現的事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由傳統教學模式中枯燥的板書轉變成信息化時代的多媒體技術,通過更加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讓課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滿勃勃生機。
要提高教學的質量,就需要調動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要教授學生知識技能,調動學生的創造能力就必須發揮課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課堂上,老師應該立足課程的性質和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不斷創新教學的方法,調整授課方式,營造有利于互動的氛圍,保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互動交流,開發學生的想象力,發揮自己的創新潛力,形成創新的條件反射。例如在講授《江山多嬌》時,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課件放映出祖國的大好河山,主要的地形、地貌,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發展帶來的影響。同時,也在感受祖國壯麗河山、秀美風景的同時,還可以舉行與之相關的講演活動,鼓勵學生學習科技,認識現代化背景下的工農業,了解科技進步對于人類生活生產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和創新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需要變更原有的授課模式,在課堂上不僅需要老師的悉心教導,而且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新性,因材施教。通過學生的自我摸索,嘗試發現和解決問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吳潤貴.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5).
[2]李秀.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談[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6).
[3]雷曉春.淺談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生活化策略[J].學周刊,2011(2).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宜賓市宜賓縣育才路小學校)
?誗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