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幾個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實例,探討了在語篇教學中培養學生表演能力、復述能力和提問能力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語篇教學;表演能力;復述能力;提問能力
長期以來,小學英語教學,尤其是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存在著這樣的誤區:1.小學階段英語學習的目的就是學習一些單詞、句型和日常用語;培養語言運用能力不現實;2.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發展語言運用能力并不重要。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語用”是語言學習的核心、歸宿和根本。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尤為重要。教師必須循序漸進地以語言實踐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不斷運用語言知識。它是學生學習語言從輸入走向輸出的過程,同時也反映出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一、依托語篇趣味性,培養學生表演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二級“語言技能”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學生應能根據所學內容表演小對話或歌謠。但是不少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很害羞,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表演,即使有的學生出來表演,也大都是一種背誦。所以,我們教師要經常性地鼓勵學生進行表演。趣味性強的語篇無疑是老師們最好的劇本。正是一些富有趣味的語篇表演為學生運用語言提供了有意義的情景,使語言有了更強的生命力。學生在合作表演的過程中,還能提高理解、表達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譯林小學英語(2012年版)》的Cartoon time都是適合表演的對話,教師可以長期堅持讓學生表演并進行適度的輔導。例如4AUnit 3 How many?該單元Cartoon time板塊如下所示:
S(Sam):I have a ball.Let’s play.
B(Bobby):I have many balls.They’re in that box.
S:How many balls do you have?
B:I have twelve balls.
S:Can you play table tennis?
B:No,but I can do this.
不難看出,這個小故事旨在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本單元的主題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和“I have ...”。它是閱讀的延伸,對于單元教學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較Story time而言更具有趣味性,但也略微有難度,對話中的“Can you play table tennis?”和“No,but I can do this.”就是學生表達上的難點。有位老師處理得非常巧妙,她用惟妙惟肖的肢體語言加上打乒乓發球時的擬聲詞“咚——啪”,幫助學生很快學會了“I can play table tennis.”又通過借助實物乒乓球“向空中扔拋物線”,讓學生都想一試身手,同時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I can do this.”為了讓學生在表演時更有激情,老師啟發學生在故事末尾續編了臺詞:Great!Wonderful!So cool!……正是這位老師精準的預知,巧妙的新授,靈動的操練,讓學生在很high很輕松的活動中掌握了語言知識,換來了最后大部分學生對課本小故事的完美演繹!
二、借助語篇框架,培養學生復述能力
復述即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表達,這同時也是對理解的檢驗。它有助于培養學生信息重組與轉換能力,幫助學生鞏固所學語言知識。高效的復述訓練活動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牛津小學英語》A板塊的內容基本以對話為主,是非常好的復述素材。教師可以讓學生變換人稱,把對話形式換成敘述形式來復述。學生通過復述鞏固對所學對話的整體理解,增進語言積累,從而發展語言能力。
在培養學生復述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板書呈現對話的要點,以幫助學生順利復述。板書可以是表格形式、關鍵詞形式、表格形式、簡筆畫形式等。
例如,6AUnit 7 At Christmas A部分語篇主要是圍繞Jim一家在圣誕節互贈禮物這一情景展開的。需要學生掌握兩個要點:一、某件禮物是送給誰的;二、某件禮物是誰送出的。教師可以設計表格形式的板書,讓學生自讀語篇,完成表格,然后設計兩個練習:同桌問答和課文復述。以此深化語言,點到面地結合。
又如,在執教《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 9 Shapes時,我引導學生根據黑板上的簡筆畫復述語篇,學生覺得新奇而富有挑戰性,躍躍欲試。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信息整合,語篇文本內化成了自己的語言。下面是一位優秀學生的復述:
Miss Li and her students are having a lesson.She is teaching them about shapes.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blackboard.A boy is flying a kite.His kite is a square and his bag is a rectangle. There is another kite on the blackboard.There are five circles on the kite.The sun and the moon are on the blackboard,hey’re circles,too.
三、尋找語篇切入點,培養學生提問能力
提問是探究的前提。不少教師時常抱怨現在的學生不會提問題,缺乏質疑精神。但是,教師是否想過學生為什么不會提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給學生提供了提問題的時間和機會?
教材中的語篇是用來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最好材料。在教學語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一個主題來提問,培養學生提問能力。
以《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為例,本語篇圍繞“寫信”這一主題,從談論自己的筆友入手到給筆友回信,把自我介紹、詢問他人情況、征求意見等日常交際用語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呈現語篇片段“談論筆友”前,教者設計了提問環節。
T: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Peter?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m?
S1:Where does he live?
S2:How old is he?
S3:Does he have a brother or a sister?
S4:Does he have any hobbies?
S5:What subjects does he study?Does he study Chinese?
S6:Does he like studing?
……
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有些是老師沒有想到的,比如S6,但我覺得這也是學生真心的表達,雖然本語篇無法給他答案。接下來,通過學生主動學習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在提問、解答過程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獲知或創造的歡樂。
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師的長期引導。實踐證明,在語篇教學過程中,更容易找到合適的突破口,多渠道地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楊敏.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0(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遙觀中心小學)
編輯 斛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