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來到董莊小學,就擔任五年級的語文教師。剛開學兩個星期,我在課堂上就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以后,只有極少一部分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他們就好像是“回答專業戶”;絕大部分學生就像不關他的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工作這幾年,我也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回答問題積極,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斷下降,而且課堂上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幾乎成了班里的尖子生和優秀生的專利,都由這些學生包攬回答。這些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能力強,思維快速敏捷,在課堂中顯得學習十分活躍。而班里的部分學困生,能在課堂上發言的機會就很少了。
怎么辦呢?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呢?我經常向老教師請教,又針對我班學生的特點,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制訂了對策。
一、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覺得難度大,不會回答,所以面對課堂上的問題無動于衷,神情冷淡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建議教師:“請你努力去喚醒那些無動于衷、態度冷淡的學生的意識吧。”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要有意識地支配學生的發言。為了激勵學生大膽舉手發言,我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法:(1)讓學生覺得一個問題可以分層解決,不覺得難得無法入手;(2)選擇有能力回答的學生答,不完整的可以多次、多人補充;(3)問題提出以后,可以先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指定不同類型的學生發言。這樣就降低了問題的難度,讓學生敢于回答,樂于回答。
二、有的學生多次舉手以后,老師也看不見,也不叫他上來回答,失去信心
這是學生心理上的問題,和教師有很大的關系。一次,我上完課,班里一個學生跑到我面前,對我說:“康老師,你上課怎么不叫我回答問題啊?”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忽略了他的感受,在課上沒有細心關注學生。自那以后,我在課堂上時刻提醒自己要細心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注意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眼神等,若有舉手想發言的跡象,及時給予機會,增強其在課堂上的信心,提高課堂參與的興趣。
三、有的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開小差,對于教師提出來的問題根本就沒有聽清楚,不知所云。學困生屢受失敗的打擊,飽嘗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指責,自信心幾乎消失殆盡,產生了厭學的心理
我就利用課余時間對他進行思想教育,和他講清楚課堂學習的重要性、學生的主要任務、爸爸媽媽老師對他的期望等,以誠心來感化他,給他們設計簡單的問題讓其回答,再適時適度地加以鼓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發現有點滴進步,及時地表揚肯定,增強其學習的信心。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采取分層次設計問題的方法,把課堂提問分為三類:(1)可以從課文中直接找出答案的最簡單問題;
(2)略加思考、整理即可得出答案的問題;(3)需要前后聯系,分析歸納,方可悟出答案的問題。課堂上我有意識地將(1)(2)類問題留給學習較差的學生。一般在初讀課文后,先把回答問題的機會留給他們,整理出課文大意;講讀典型段落時,啟發學困生找出段中的總起句、過渡句或中心句等等,這樣一步一步地解決課文中的問題,讓他們在課堂上也有發言的機會,減輕他們怕發言的心理負擔,同時對他們的正確回答和參與精神給予充分地肯定,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調整,學生參與課堂發言的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敢于舉手、敢于站起來發言的學生多了,課堂氣氛明顯活躍起來。各類學生發言積極踴躍,打破了“一頭沉”的現象,呈現出樂學、好學、積極向上的態勢。在這樣的氛圍里上課,感覺很好!
(作者單位 河南省許昌市郊董莊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