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誰在傾聽,也就隨之而聽到了更多的東西,即那些不可見的以及一切人們可以思考的東西。”傾聽能使教師獲取出乎意料的多種信息,或是對迷惑的問題豁然開朗,或是對錯的東西撥亂反正,或是對平常的地方重新認識。傾聽還能使教師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應變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最終促進自身的成長。
從六年級畢業班一下子轉到接手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起初接受不了一群不懂事的小不點!這不,一天下午剛到辦公室還沒坐下,一群孩子簇擁著一個哇哇大哭、滿臉是血的孩子就擠到了我的身邊,“老師……”“劉婕她……”“老師,老師……”一片嘰嘰喳喳,我聽不清他們說什么,也根本不想聽,一邊幫“受傷”的孩子——劉婕擦去臉上的血跡,一邊氣急敗壞地大聲喊道“誰干的?”可是換來的還是一片叫嚷聲。“大家都別說,讓……”一想讓當事人說也不行呀,于是選了一個平時表達能力比較好的學生,“老師,劉婕不是誰打的,是她的牙掉啦!我們聽爸爸媽媽說,這是乳牙,掉了沒關系,還會長出新牙的。可是她不聽,還是哭。”“是的,是的。”其他同學也附和著。啊!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緊皺的眉頭松開啦!哭笑不得地對劉婕說:“傻丫頭,嚇我一跳!還以為是誰把你打成這樣的呢。”于是一上課我就有關牙齒上了一節常識課。事后想想:當時不明就里的自己是多么生氣呀!可是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又有孩子淘氣、欺負小朋友啦!所以,給學生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傾聽、理解,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
記得還有一次,剛上課,就有一雙小手舉起來了。我心想:剛上課,還沒提問,他不會是要回答問題,那是……不會是說要去廁所吧!不行!要是讓他去,就會有一群孩子都要去,都會急急地跟你說他也憋不住啦!我邊講新課,邊不時用余光掃他那邊一下,他的小手始終沒放下,就那么直直地、倔強地舉著。“到底會有什么事呢?該不會真是要解手吧?如果真是,還真不能不讓他去。要是憋壞了……”不敢往下想啦!于是趕緊讓大家把那個問題小組討論討論,趁大家討論的時候,湊到他身邊小聲問他:“你舉手干嗎?”“老師……”他本想指著我臉上某個部位,可是小手夠不著,于是改成指著自己的嘴角說:“老師,您這兒長了一個小疙瘩!”啊?啊!我的心都快要被融化啦!“孩子,謝謝你!那是上火起了一個小火癤,沒關系的,過幾天就會好了。”聽了我的解釋,他好像才放心了似的松了一口氣,咧開小嘴笑了。
天真無邪的孩子有時顯得幼稚、固執,但是那一顆小小的心里倒也是一個有時都讓大人驚訝的世界。因此,當遇到孩子犯錯誤、有麻煩時,讓我們當老師的、當家長的,耐心地聽他們說一說,也許事情真的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那就讓我們俯下身或者蹲下來用鼓勵、期待的眼神,懷著深深的謙虛和忍耐,以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滿懷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讓孩子大膽、真實地表達,自由、平等地言說吧。
(作者單位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第四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