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一直讓學生“談虎色變”“叫苦連天”,究其原因是缺乏積累。就如何從讀萬卷書;聽天下事;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千錘百煉,涅槃重生四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積累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積累;博覽群書
提起作文,很多小學生“談虎色變”“叫苦連天”,直嚷嚷“為什么又寫作文?”“我不會寫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基礎不牢,對生活缺乏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導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局面。所以,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各方面素材,讓他們擁有一個豐富、龐大的“素材庫”。這樣,習作時學生才能有話快說,有感可發,下筆如有神。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呢?下面就本人幾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淺見。
一、讀萬卷書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是作文積累的第一要素,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得寫作范例的重要途徑。它不僅可以擴大知識面,增加詞匯量,也能讓學生從中吸收語言知識和語言技巧。教師應首先讓學生熱愛閱讀,學會閱讀,廣泛閱讀。閱讀指導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立足課本
小學語文教材中入選的課文都是經典的作文素材,文質兼美,典范性強。教師應就地取材,引導學生學習文中作者的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匯、積累素材。
例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文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得很美的句子,在書上劃上橫線,并在邊上批注。經過認真地閱讀,學生很快就找到了一些句子,如,“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一部分的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棵大樹臥在水上一樣。”……我又問:“它們美在哪里?請同學們來談談吧。”通過交流、討論,同學們明白了,句中“簇”“堆”“明亮”幾個詞語用得很好。“簇”是量詞,成把成把的,有厚度,“堆”是積聚在一起,這兩個詞語,很有質感地寫出了大榕樹葉子多、又厚又密的特點;“明亮”原本是形容光彩之類的詞語,用在這里,形容葉子的翠綠,很容易讓人想到榕樹葉子綠得發亮耀眼這一層內容。“翠綠”接近嫩綠,后文“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才有了依據。榕樹葉子翠綠,長得茂盛,生機勃勃的景象,如在眼前。“似乎”是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夸而有節,飾而不誣”,恰到好處……通過這樣的長期閱讀引導,學生積累了詞匯,體會到用詞要貼切,描寫要生動活潑的道理,對寫作有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博覽群書
除了課內閱讀,學生更多的應該閱讀課文書籍。不僅是作文書、中外名著、各種報紙雜志、網絡書籍等,都可以豐富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所以,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廣泛而有選擇地、由淺入深地閱讀,要指導學生從中搜集、積累素材,鼓勵隨時摘錄,堅持寫讀書筆記,養好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把材料分類整理。如,按內容分成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閱讀時把讀、背、記、理解結合起來。或邊讀邊劃,好詞好句、名人名言、自己喜歡欣賞的地方都要劃起來。或邊讀邊記,將精彩的詞句、段落摘抄在積累本上,或邊讀邊背,通過背誦,把積累的材料記到腦海中,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隨時取用,或一起交流感悟,讓學生坐在一起交流閱讀感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各抒己見,比較、品味、欣賞作品,既可以提高學生交流的積極性,加深積累,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針對學生的惰性,開始時教師可以硬性給學生布置任務,如,每周完成兩篇課外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等。
二、聽天下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梁啟超的名言,我認為作文積累也應該走進自然,親近生活,有意處處傾聽,聽天下事。聲音世界豐富多彩,充滿奇趣,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聽中積累素材。
自然界中充滿了各種聲音,鳥語花香,小溪流水,風吹草動……大自然給了我們如此生動、豐富而又無窮的資源,讓孩子傾聽自然,感受陽光、沙灘和海浪,讓花朵和蝴蝶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傾聽自然,感受歲月季節的更迭。讓孩子學會傾聽自然,也一定會聽出無數的精彩!現代社會,多姿多彩,高速網絡、各種新聞、公益活動、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經典音樂……應有盡有。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傾聽身邊周圍的事情開始,如,路人閑聊,家庭爭論,鄰里風波,農村變化等無不洋溢著生活的氣息。注意傾聽,聽完要及時、詳細地動手記錄下來,再通過篩選、積累,這樣就能夠寫出佳作。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傾聽還是一種經驗積累。傾聽給孩子一雙發現的眼睛,聽同學的優秀作文,聽同學相互講論寫作思路,聽老師的耐心講解點評,學生就會發現原來作文可以這樣審題,原來作文可以這樣構造,原來作文可以這樣描寫……通過傾聽,能夠將別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轉化為自己的財富,取長補短,從而迅速提高寫作水平。
學會傾聽,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把聽到的內容多和同學們交流,講給大家聽。例如,在課前三分鐘組織學生進行故事講演大賽,讓學生講講自己聽來的身邊事、國內外新聞,對講得好的同學適當地給予獎勵。通過這樣活動,既讓學生了解國內外新聞,學會從小關心國家大事,感受時代的步伐,更豐富了習作素材,養成留心生活的好習慣,也提高了聽、說和寫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三、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
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體驗,是積累素材的最佳途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同學們卻常常熟視無睹,習作時卻無話可說。這都是沒有認真觀察、沒有用心感悟、視線狹窄的結果。事實上,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日新月異,豐富多彩,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只要留心,寫作素材就在身邊。因此,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并且動手把看到的記下來。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也能積累寫作素材,創造了寫作空間。
“花開花落,云卷云舒”都有不同的美,蘊含其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生活,走進美麗的大自然,留心觀察,細心感受,一草一木,一花一葉,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一年四季,都將美不勝收……早春時候,校園里鮮花還未盛開,我問孩子們:“我們的校園現在美嗎?”孩子們都搖頭:“什么都沒有,不好看。”“真的嗎?你們都仔細地觀察了嗎?”我提示道,“老師給你們30分鐘時間,大家都到校園里再仔細看看,看看地上的小草,看看院里的小樹,還有我們的操場、我們的教學樓,看誰能發現校園的美?除了用眼睛看,還可以用手摸,用鼻子聞。”同學們興致勃勃地觀察了起來。不久,回到教室,有的說:“小草兒嫩嫩的,綠綠的,上面還帶著亮晶晶的小水珠,很美,有一種春天的氣息。”有的說:“柏樹的葉子綠得很有層次。前一部分是深綠色,后一部分是淺綠色。”有的說:“柳樹剛剛長出嫩芽,枝條柔軟地垂下,在風中飛舞的樣子最美了”……
有了觀察,有了發現,有了感悟,情動于中自然就靈感泉涌,寫起作文來就行云流水了。因此,引導觀察十分重要。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去觀察體會。如,組織郊游、觀察蜘蛛、表演課本劇、布置教室、設計學習園地、參加運動會、參加拔河比賽、參加跳繩比賽、參加吹氣球比賽等。例如,《拔河比賽》,課前我先組織學生進行拔河,活動中,我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拔河時的場面、氣氛、活動過程;也要重點抓住一個人物,觀察他的表情、動作、語言,還要注意拔河比賽中的心理活動等等。這樣就為學生寫作文積累了較多的素材。在習作中,有的學生寫道:“榕輝身高馬大,一個頂五個。只見他緊緊握住大繩,把嘴閉得緊緊的,兩腿前后叉開,微微下蹲。”有的學生這樣寫:“比賽十分激烈,喊聲震耳欲聾,有的同學喊得嗓子啞了,有的同學喊得滿臉通紅,有的同學緊張得又喊又跳。”如果沒有先前的比賽準備,沒有細致的觀察,學生就沒有如此真切的感受,也沒有如此精彩的語言。
四、千錘百煉,涅槃重生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積累素材,還能從多練中來。多寫多練自然就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積累了各種寫作方法。多練自然就會克服寫作的恐懼心理,從而越寫越順暢。
首先,可以先從模仿開始。從模仿到創作是學生作文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文進行作文訓練。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就讓學生仿照用幾件小事來表現人物的品質的方法,寫自己最熟悉的一個人;學習了《落花生》,我就指導學生學習借物喻人的寫法,寫自己喜愛的一種植物。這樣,通過練習,學生的寫作方法和表達能力就得到了鞏固和提高。
其次,抓住課文空白進行練習。學習了《窮人》,就讓學生以《西蒙的孩子有了新的家》為題續寫一篇想象作文。如,學完了《地震中的父與子》,我就讓學生發揮想象,想象描寫廢墟中的阿曼達。這樣,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想象表達能力,提高了習作水平。
再次,還應鼓勵學生寫日記、周記、隨筆。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及時、詳細地記錄下來。或是學校生活,或是家庭點滴,或是社會紀實,或是自我感受;或敘事,或抒情,或議論,或說明。高興的時候可以吟上幾首小詩,煩悶的時候也可以表白一下心跡,久而久之,養成勤動筆的好習慣,生活素材自然就有了,作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另外,教師也可以把學生的優秀作品進行匯編、張貼、展覽、表彰,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自我展示的舞臺,從而讓學生能夠品嘗寫作的樂趣,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從此愛上寫作,樂于寫作。作文完成后,應鼓勵學生多次修改,精益求精。可采用多種批改形式,除老師批改外,也可讓學生自己批改,學生互批互改,小組討論批改等,讓他們學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從而迅速提高寫作水平,正所謂千錘百煉,涅槃重生。
總之,有好的素材,作文就成功了一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要對作文無所畏懼,快樂作文,就必須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積累方法,借一雙“慧眼”,做生活的有心人,處處留意,事事留心,寫起作文就會得心應手,信手拈來了。
參考文獻:
[1]王玉強.作文智囊—感受大家.南方出版社,2005.
[2]劉雨.生命體驗與文藝創作.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庭薌.葉圣陶集.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4]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5]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主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福建省長樂市玉田中心小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