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使學生在富于個性的閱讀活動中發展閱讀能力,強化閱讀體驗,感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水平。我認為走個性化閱讀教學之路,需要教師真正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指導;需要教師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上創設一個自由交流的心理場所。那么如何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呢?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方式或許能為學生創造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空間。
一、通過看圖,展示觀察的個性
古詩《詠鵝》配有一幅生動優美的插圖,教學時應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一形象化的課堂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古詩的主要內容和意境。因此,在初讀古詩之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中畫了些什么?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學生細細觀察之后便紛紛舉手:
生:圖上畫了幾只大白鵝,有紅紅的腳掌,它們在水中高興地游。
生:圖上畫了一棵綠綠的柳樹,很好看。
生:圖上畫了山,多美??!
師:綠綠的柳枝細細長長的,真美;湖水又清又綠,多漂亮;遠處的山坡一座連著一座,像波浪一樣,也很好看。誰能說說大白鵝哪兒美?
生:白白的羽毛美?脖子長長的、彎彎的,很美。腳掌紅紅的,真漂亮。
師:大白鵝伸著脖子在干什么呀?
生:在說話;在唱歌;在游玩。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很用心,說得真是棒極了。
通過以上學生的發言,我們看到了學生在觀察中所展示出來的個性。他們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不同,觀察的感受也就不同。我們要珍惜、培養學生的這一獨特個性,創造機會,給予學生全面展現自身獨特個性魅力的時空,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二、通過閱讀,展示理解的個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其實是一個和諧共生的過程。教師要為學生的個性閱讀起引領作用,為學生搭建一個適度的教學平臺,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中體悟文本的精妙。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研讀課文時,我們往往要啟發學生去提煉課文的主線,然后開門見山地提出研讀問題,以便學生充分地展開有選擇性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研讀的質量。如,教學《冬天是個魔術師》這課,我先讓學生看課文聽錄音后,問:“你知道冬天這位魔術師會變什么嗎?”學生在我的追問下,才搬用書上的語句來做答:“青蛙、刺猬、熊、蛇都不見了”“滿天飄起了雪花”“湖面變成了大玻璃”“人都變胖了”。對話呈一問一答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確立為學生閱讀服務的意識,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寬松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以“你知道冬天這位魔術師會變成什么”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你瞧,學生表現出相當高的熱情,思維活躍,對話得以較好地展開。
生:我知道,冬天這位魔術師會把青蛙、刺猬、熊、蛇變沒啦。它們都跑到洞里睡覺啦。
生:這叫冬眠。冬天來了,天氣很冷。一些動物就一直躲在洞里睡覺,一直睡到春天才醒。烏龜會冬眠,蝙蝠也會冬眠。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讀《烏龜》時,問爸爸什么叫冬眠。爸爸告訴我的。
師:你能學著讀課外書了,真好!誰接著說?
生:為什么這些動物會冬眠?
生:因為它們沒衣服穿怕冷躲到洞里去睡大覺。
生:唉,把動物變沒了,樹林里就不熱鬧了,真沒意思。
生:不會,還有小松鼠,它不怕冷。
……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中,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個人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情感體驗貫穿了學生的閱讀活動的全過程,才會讓學生有了真正的內心感觸。
三、借助想象,展示積累的個性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讓我們遵循“性由天成,促其發展”的教學策略,讓孩子們用童稚的心去體會,以兒童的眼光去觀察,用充滿想象的兒童化語言去創造吧。低年級的學生感情豐富,天真爛漫,但生活經驗不足,對事物的認識不深,對于一些意境優美的課文所蘊含的情感難以深層次地加以領會。教《小小的船》這課,在學生看圖、品讀詩歌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體會意境,激發想象,發展個性,培養他們欣賞美的能力。
師:同學們,請看這美麗的夜空(出示夜空圖),大家一邊聽音樂一邊想一想,這“閃閃的星星”像什么?(播放《小小的船》樂曲)
(學生先在小組中說一說,再組織班級交流。)
生:星星像燈。
生:星星一閃一閃的,像螢火蟲。
生:星星像眼睛。
生:星星像餅干。(學生都笑了)
師:怎么說星星像餅干?
生:媽媽給我買了一包餅干,一個個餅干都像星星,可好吃了。
師:哦,原來是這樣,看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你真有心!猜猜丁丁坐在月亮上看見了什么?
生:可以看到星星和天。
師:對呀!那么,假如是你坐在月亮上,你想看見什么?(學生踴躍發言)
生:我想看看天上的白云,摸一摸它。
生:我想看看看天空是不是真的很大。
……
尊重個性、弘揚個性是時代的呼喚,發展個性化教育也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個性,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四、給自己布置作業,展示設計的個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教完《太陽》之后,我提出:圍繞“月亮和太陽”這一單元主題,你們想做什么樣的作業呢?
生:我想畫太陽。
生:我要背有關太陽和月亮的謎語,回家考考媽媽。
生:我想學會唱《小小的船》這首歌。
生:再找一些寫太陽的兒歌讀一讀。
通過讓學生給自己布置作業,展示其設計的個性,由課內到課外,盡可能擴大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同時我們從中也看到了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
總之,個性化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營造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氛圍,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自我表現和交流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體驗,讓學生自始至終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充分暴露出學生的思維過程,閃現出智慧的火花,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輞川學區峰南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