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講評是指教師在觀察了解幼兒游戲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就開展的游戲進行講述、討論、分析,幫助幼兒整理獲得的零散經驗,引導幼兒修正錯誤的經驗,讓幼兒分享成功的經驗并找出存在的問題,從而為下一次游戲的開展做好材料經驗等方面的準備,它是幼兒已有游戲經驗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戲準備的依據。角色游戲在幼兒游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幼兒的社會性及語言等能力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有效的角色游戲講評可以幫助幼兒梳理、分享經驗,調動游戲的積極性、主動性,讓游戲主題和情節的發展與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的上升過程。但筆者在對以往自身實踐以及本園內外一些角色游戲講評的觀察中卻發現存在著很多欠有效的現象,現進行如下反思。
一、現象
首先,有效的角色游戲講評應該包括分享經驗、提升經驗和發展經驗三個部分,但是目前很多的角色游戲講評往往都停留在分享經驗這個層面,教師會借助“你玩了什么?你開不開心?你看到誰玩得好的?”這樣程式化的問題來讓幼兒交流自己在游戲中的感受和所見所聞,但往往問過答過就好了,缺乏教師的理性提升和合理引導下的經驗發展,講評看似熱鬧,實際卻只流于表面,這樣的游戲評價對游戲和幼兒兩者的發展都不會有什么實質性的意義。
其次,游戲講評中的幼兒互評大多在游戲結束時進行,卻很少出現在過程中。
最后,講評時面面俱到,缺乏重點,每個游戲都評講一遍。實際上,每次游戲中都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如果想一股腦兒全部解決,反而會連最根本的都沒解決,這樣也不利于游戲的進一步發展。
二、反思
(一)教師對幼兒角色游戲講評的作用認識不夠
游戲講評在幼兒的游戲教育中極具價值,但部分教師對此還是認識不夠,還是把講評作為角色游戲開展中的一個程序來完成,導致講評的隨意,缺乏目標性。
(二)教師對幼兒游戲的目標不重視或不清晰
游戲與其他集體活動相比,對于幼兒來說比較自由,也相對比較松散,容易讓教師輕視它的教育目標。教師一旦對游戲活動的目標不重視或不清晰,那么每次的講評也就失去了方向,在幼兒泛泛的交流中提取不出有價值的建議,也無法與幼兒探討出具有指導性和建設性的經驗,使游戲很大程度上重復著原有的水平。
(三)教師對幼兒游戲的觀察不細致或不深入
幼兒每次的角色游戲往往會涉及較多的主題和內容,教師為了兼顧各個游戲往往會這里看看、那里跑跑,這樣會影響對一些游戲細致和深入的觀察,導致講評時缺乏重點。
三、對策
教師是幼兒角色游戲開展與發展的引領者,讓角色游戲的講評變得有效,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重視兩個有效講評的前提
1.心中裝著明確具體的游戲目標
角色游戲是一種自主性活動,但它不是一種放羊式的自由活動,目標依然是整個活動的指向和歸宿,我們的角色游戲的目標不僅要有長遠的、整體性發展的規劃,更要化解成每次游戲的具體目標,并且要將它牢牢地裝在心中,在這個明確而具體的目標指引下,幼兒的角色游戲活動就不會是放羊式的,而教師對游戲的指導,包括游戲前如何導入;游戲中如何觀察、觀察些什么;游戲結束時怎樣講評、講評些什么;游戲后還有哪些需要修正的地方、怎樣在這次游戲的基礎上適時地進行發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數,而在游戲發展中擔任著承前啟后重要任務的游戲也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這樣教師在講評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會在幼兒的交流中挖掘有價值的、和游戲目標一致的經驗來了。
2.眼中有著鮮活真實的游戲過程
對幼兒角色游戲過程細致而深入的觀察是進行有效講評的另一個重要前提,因此,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必須全身心地沉入游戲,既要關注到每個游戲中幼兒的角色行為情況,又要對個別游戲進行動態跟蹤式的觀察,教師此時不應做個救火隊員,忙著去解決問題、干預游戲,而應該做個比較純粹的觀察者,去收集整個個游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幼兒的創舉等信息,并把它們記錄下來。為了提高觀察的有效性,主配班教師可明確各自的分工,一個負責游戲中“面”的觀察,另一個則著重“點”的跟蹤,有了對整個鮮活而真實的游戲過程的用心觀察和記錄,才會講評提供有更具針對性的依據。
(二)運用多種有效講評的策略
1.尾首呼應,有效突出重點
角色游戲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提高的過程,每次游戲的導入會回顧上次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幼兒新的想法等,本次游戲應是幼兒解決上次的問題,把上次產生的新想法轉化為行動的實踐。因此,教師在講游戲時可以從導入時的要求入手評價本次游戲。例如,在上一次的游戲中,建筑師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因為忙著建造房子而抽不出時間去吃“午飯”,幼兒提議點心店增加“送餐”的服務來解決。根據這一需要,本次游戲在導入時教師向幼兒介紹了新投放的訂餐本、“外賣”包裝用容器等,那么,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教師就應該重點關注這些新材料的使用、新情節的開展等,講評時也重點圍繞著這些情況,說說這樣做有什么好處,有沒有出現新的問題等,這樣的講評重點突出,豐富著幼兒的游戲經驗、推動著游戲情節和游戲行為不斷地向前發展,而這樣的方式由于其目的的明確性,對于游戲的組織教師來說也是相對容易掌握的。
2.再現過程,有效分享經驗
角色游戲是一個變化著的動態過程,也是幼兒創造性的活動過程,有些創意行為或存在的問題雖然教師在觀察中捕捉到了,但是在講評時光靠語言的描述讓事件本身打了折扣,會難以引起幼兒的共鳴。因此,如今在幼兒的游戲活動中,教師會更多采用拍照以及攝像的方式來把幼兒稍縱即逝但又有討論價值的角色行為記錄下來,講評時這些圖像記錄就成了最直觀的載體,影像資料中出現的自己與同伴的形象不僅使講評更有趣味性,更能幫助幼兒回憶游戲的過程,發現值得分享的經驗,幼兒對自己與同伴的評價也不會僅僅停留在“我看見誰玩得好,誰玩得不好”如此空洞的言語間,而會引起“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做?”等深層的思考,為下一次的游戲做好經驗的準備,這樣的講評也就更具有效性。
3.即時互評,有效促進過程評價
中、大班的幼兒已經具備了在游戲過程中對自身行為的調節能力和對同伴的影響能力,因此有效的講評還應考慮給幼兒更多在游戲過程中互評的機會,游戲過程中的即時評價對幼兒的角色行為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種評價除了通過語言的形式,更可通過記錄的形式。例如,在我園的角色游戲中,每個游戲區的墻上都有一個小小的評價角,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會對點心店服務員的服務、劇院演員的表演情況、造型屋化妝師的造型技術等,通過貼星星、小蘋果等形式作出即時評價,每個幼兒在評同伴的同時,也在被同伴評價著。每次游戲的展示式互評結果不僅會讓游戲中的幼兒得到激勵,也會讓他們從每一次評價時星數的自身縱向差距以及與其他游戲中同伴的橫向差距中找到不足,從而自主地去調節行為,修正錯誤的游戲經驗,這種既能讓幼兒在過程中進行即時評價,又能讓教師和幼兒一起觀察和分享評價結果的形式也是很有意義的。
4.適時提升,有效發展經驗
在講評中,幼兒交流的經驗大多是比較零散的,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幫助幼兒在整理這些零散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適時的提升。例如,大班“巴布工程隊”主題結構游戲的講評中,幼兒講述了自己建構的內容以及建構時的想法后,有幼兒發現,其中公園缺了大門、立交橋只有一半、馬路上的汽車面對面在同一車道行駛,幼兒在交流中也還提出了解決的辦法,他們認為下次搭建公園時應該先搭大門,再搭圍墻和其他建筑;立交橋要全部搭完再搭別的建筑;馬路上的汽車在擺放時要注意靠右行駛的原則等。幼兒在講到這里時,似乎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實際上這樣的方式也依然只是表面的,也許下次的公園有門了,立交橋完整了、汽車不再亂開了,但又出現高樓沒頂了、池塘開裂了等問題了。因此此時教師要與幼兒討論出現問題的深層原因,找到這些現象背后的本質是幼兒的合作與分工出現了問題,可以在幫助幼兒梳理以上經驗的同時,建議幼兒在下次的游戲前可先通過商議或設計圖紙的方式討論所要建構的主題和內容,再進行分工,還可推選負責人等,而這種游戲經驗又是可以輻射到其他主題的游戲中,值得大家進行分享的。這樣從本質上去提升幼兒游戲經驗的講評能夠發展幼兒的游戲經驗,更好地推進游戲的發展,也是更有效的講評。
(三)擔好多重有效講評的角色
在幼兒的角色游戲講評中,教師要將自己定位為多重的角色:部分游戲的準備者、活動的觀察記錄者、幼兒經驗交流時的支持者和傾聽者、敏銳捕捉有價值經驗并進行提升的引導者,她蹲下身來能和幼兒玩在一起,她站起身來又能思考游戲中的種種問題,多重角色的適時變換和適時出現,讓幼兒的角色游戲講評充滿實效性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幼兒園)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