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思維能力受到個體數學概括水平、抽象水平及推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數學思維能力的主要成分應包括數學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等要素。如何組織數學活動,激活學生思維?活動是形式,是數學內容的載體和實現目標的手段。要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索求新,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使其個性、潛能得以充分開發,數學能力、數學思想得到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活動;思維能力;自主;靈活;創造
數學活動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活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為培養兒童自身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創設一個廣闊的空間,通過教師必要的啟發誘導,填補空缺,引導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在掌握知識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從事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對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探討。
一、數學活動的教學意義
1.數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活動能把原本單調的內容置于情景之中,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學生能產生親切感,由此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正說明了這一道理:“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活動過程。它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數學活動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傳統的課堂教學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常常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索較少,合作交流欠缺,無形中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中發現知識,探索知識,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和品嘗出自己獲取知識、取得勝利的喜悅;就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去獲取數學知識,由此提高學習效率。
3.數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如果能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地探索、發現、體驗和解決問題,學生就能在活動中領悟數學、學會想象、學會創造,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切實發展。
二、組織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
1.組織數學活動,激活學生思維的自主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一節數學課,如果老師動得多,那么學生可能就只是一個聽眾,靜的機會多,失去了親身經歷的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顯現出來。教師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轉化知識的呈現形式,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培養學生思維的自主性。比如,排隊是我們學生天天都在經歷的生活事例,通過這個活動,可以使學生更為自主地了解基數和序數的知識。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我創設模擬的商場讓學生在組內進行買賣活動,在自主活動中學生不僅認識了人民幣,而且也學會了簡單的兌換。這樣在做中學,學習更體現自主性。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生活中的數學,切實感受數學與自己學習生活的密切聯系,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因此,自主參與活動是幫助學生積極思維,掌握知識的法寶。
2.組織數學活動,激活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靈活性人格表現為反應敏捷,思維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隨機應變,具有較強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能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是創新活動必要的人格因素,培養學生的靈活性思維是靈活性人格的靈魂。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注意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重視開發,培養學生的靈活性思維,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另一方面要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誘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的解題方法,其中開放題的設計、“開放性”提問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深刻性,從而塑造靈活性人格尤為重要。
3.組織數學活動,激活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和分析、整理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
例如,教學“角的分類”一課時,我為學生提供了十個角為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先量出各個角的度數,然后各小組進行討論,把十個角進行分類。匯報時,學生各抒己見,發現劃分的標準不一樣,得到的種類也不同。在這一操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多角度的創造性思維。當學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點分為三類時,我要求學生根據三類角的特點,大膽地為它們取名字。學生爭著回答,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對于取對名字的學生我及時加以表揚,大大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把學習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活動,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靈活,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開展數學活動要注意的問題
開展數學活動要有明確的活動目標,讓學生帶著具體的學習任務開展活動。學生在活動中要有所得,而不要為熱鬧而活動,為活動而活動。
數學活動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將其活動任務定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有機會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通過努力完成活動的任務。
教師應根據學習需要合理調控活動過程,將時間花在刀刃上,保證數學活動的效率。
數學活動要因地制宜。有些數學活動的開展需要物質條件的支持,如教具、學具、實驗用品、音像制品、現代化教學手段甚至場地等。教師應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數學活動,以保證活動能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組織數學活動,改變了一種靜態的教學方式,給數學課堂一種蓬勃的生機。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自主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給學生動手的機會,思考的空間,創新的余地,讓學生靈活地運用了數學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信,有效的組織數學活動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將會成為延伸學生生命靈性的根基。
參考文獻:
史愛榮.教育個性化和教學策略[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長興縣第七小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