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這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由此可見,“對話”已作為一種核心理念,其實質就是以文本為載體,教者與作者、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者、學生與學生進行有效“對話”的過程。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對話,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以《成吉思汗和鷹》一課為例,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設置有效的教學目標——溪流百川終入海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是靈魂,同時又對語文教學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越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教材的處理上,我緊扣課題,以品讀成吉思汗和鷹之間的“愛”為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直奔“成吉思汗和鷹”的關系,以“愛”為線索展開一系列的教學,從而領悟到因為“愛”,鷹成了成吉思汗的親人、朋友、向導、助手;因為“愛”,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成了“罪不可赦”的殺手。讓學生在情不自禁中明白了教訓。通過板書理清成吉思汗和鷹的密切關系,梳理了課文的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課文教學的完整與有效性。
二、設置有效的問題—— 一枝一葉總關情
合理有效的問題設置,對于培養學生思維,啟發學生心智有著重要的意義。一般說來,我們判定一堂課的問題設計是否有效,有三個標準:1.能否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2.能否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3.能否加強學生的雙基訓練。因此,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在學段目標引領下設計好閱讀思考的問題。設置問題時,要做到提問的連貫性,環環相扣,問題的提出要由易及難,由淺入深。
教學中,我抓住一個“愛”字,牽一發而動全身,串起文本思路。有效地實施了師生對話,所有的問題循著“愛”的線索在師生的交流互動中伸展解決,每個環節絲絲入扣。如,同學們都找到了哪些鷹救主人的動作詞?從鷹的四次動作的詞,你發現了什么?鷹呀,你為什么要去救他呢?你把成吉思汗當成什么了?成吉思汗把鷹當成什么了?
這樣的問題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讓學生步步攀升,層層深入,感受成吉思汗和鷹之間的“愛”,逐步完成教學目標。
三、設置有效的語言品味——巧將金針度與人
2011版新修訂課標也明確增補了“教師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憑借自己深入的解讀引領學生把目光投向文章中精彩的詞句。若將其置于整個作品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就能有效解決教學的難點,拓寬有效教學的途徑。其次,要設計鉆研文本的“導”。有了值得鉆研的“點”,還要有具體有效的方法引領和指導。教給方法是新課改課堂的亮點之一,教師應著力教給學生種種“點石成金”的方法,而不是只給現成的答案。比如品味語言的方法,品味語言可以用換詞法、顛倒語序法、刪除法、比較揣摩法等進行,力求自然而深刻。
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潛移默化地滲透學法的指導,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品味,深入理解。在理解鷹對主人忠誠的愛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鷹的四次撞杯的動作的詞語,對比理解這四次動作的程度不同,通過多種形式讀文,讓學生體會出鷹的動作一次比一次猛烈,帶領學生透過鷹動作的詞語走進鷹的內心,引導他們聲情并茂地朗讀,感受鷹救主心切的思想感情。在品讀詞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使學生獲得了長久的品味語言的方法。
四、設置有效的朗讀引導——未成曲調先有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學語文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朗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這就是有效性朗讀。
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體驗朗讀,以自己充滿激情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感受鷹的心理活動。“見此情景,心里大聲叫道——”“看到成吉思汗不懂勸阻,又把杯子舉到嘴邊,你更加急切地吶喊道——”“看來不喝到水不罷休,你心急如焚地扯著嗓子喊——”“他向你發出最后一次的警告,你還要去救他嗎?”就是這樣恰如其分的教學語言,一而再、再而三的激發、調動起學生的感同身受,喊出鷹的內心獨白。學生的思維既不脫離教材誘導與課堂教學,又有超越創新的一面,學生我心想我感,我言抒我心,真正走入鷹的內心世界。感情朗讀指導躍然紙上,從而達到“情至語至”。此時,教師四次順勢導讀鷹四次救主的片段,無需進行朗讀知識與技巧的指導,學生的朗讀自然能打動自己,感染別人。
這樣的朗讀引導,不僅利于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體驗,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在這一朗讀對話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我們一直在追尋更有效的課堂教學。如果我們每個老師能夠多花點時間解讀文本,關注學生,磨煉語言,引導學生有層次地深入文本,從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提高他們的人文修養、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我們將和學生走得更近,我們的對話將更真實有效,我們的課堂也將高效、生動。
(作者單位 福建省晉江市實驗小學)
編輯 斛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