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發地方教育資源,使之在幼兒園中得以運用,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江蘇省立項課題的子課題“贛榆縣地方教育資源在幼兒園中開發與運用的實踐與研究”,打破幼兒園的圍墻,“挖掘”“篩選”“運用”“提升”,不僅為幼兒園教育教學提供了新鮮的內容,同時把幼兒、幼兒園、幼兒教師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促進多方得到了提升和發展。
關鍵詞:地方教育資源;活動領域;社會意義
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挖掘——掀起你的蓋頭來
贛榆縣作為連云港市唯一的臨海縣,背山面海,物質資源豐富,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歷史背景十分悠久。豐富的海鮮、甜美的櫻桃、遠銷海外的“神仙”紫菜;東渡的徐福、綿延的神路、神秘的秦山島、紅色記憶的抗日山等等,這些資源,使得贛榆就像是一位蓋著蓋頭的美女,讓人神往!我們課題組共同努力,充分挖掘,掀起我們贛榆縣地方教育資源的“蓋頭”來!
首先在幼兒家長中發放了《我的家鄉是贛榆》調查問卷,請家長和孩子合作,用繪畫、剪貼加文字描述等方式,呈現出一大部分的地方教育資源。其次,我們教師也利用節假日出入農家搜尋,追蹤家長訪談,邀約童年回憶等,深挖細詢;并且課題組成員翻閱《贛榆民間歌謠選編》《贛榆縣縣志》《贛榆》等反映贛榆風土人情的書籍,潛心閱讀、摘抄,所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再次,我們請教師思考:有哪些具有贛榆特色的廢舊材料,可以用在幼兒園的什么方面?怎么用?并和幼兒一起動手收集。最后,我們在全縣幼兒園采取行政發文的方式,征集“贛榆縣地方資源教育案例”,教師們把自己搜集來的資源、設計,編寫成為一個個適合在幼兒園實施的教育案例。
至此,有聲像、有實物、有案例,“贛榆縣地方教育資源庫”初具規模!
二、篩選——大浪淘沙見真金
根據《綱要》精神,我們對“贛榆縣地方教育資源庫”中的素材進行了精心的篩選,就像大浪淘沙,選出適合孩子們身心健康的“真金”!
首先我們對“資源庫”中的素材進行逐一排查,把實物素材、聲像資料作為統一使用的資源,把征集到的346篇教學案例、設計,按照“名勝、風俗、物產、名人、童謠、民間游戲”等六個類別進行分類,把一些比如像“打梭”“哭大娘”等不具備安全性、科學性的案例舍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留下82篇具備教育價值和適切性的案例,然后再按照小班、中班、大班的適應性進行第二次劃分,充分奠定了幼兒教育的基礎。
三、運用——反復實踐出真知
本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是一個循環遞進、螺旋上升、依次推進的過程,如下圖示:
發掘地方教育資源→初步運用于幼兒園實踐→研討、論證→地方教育資源個案教學展示→再次運用于幼兒園實踐→再次研討、論證→結集、共享
1.注重深層次社會意義的挖掘
在運用地方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多教師被“物象”迷惑,忽略了“物體”背后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們提出: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注重“地方教育資源”的社會意義的挖掘。
例如,中班活動《好吃的煎餅》,第一次實施后,課題組覺得煎餅是我們贛榆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我縣以“煎餅”為主題的電視短片還獲得了省“五個一工程”的金獎。秉承《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要求,我們對于它和我們生活的聯系,它對贛榆的影響等較為深層次的社會意義的挖掘,也應該涉及并逐步完成。于是我們又添加了“了解煎餅的來歷及其他烙制方法”和“觀看視頻片段:街頭買賣煎餅的場景;大批煎餅運往外地的情景;外地、外國朋友豎起拇指夸贊煎餅的情景”等環節,較好地豐富了幼兒對這一地方傳統食品的認識,進而萌發出愛家鄉、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再如,大班“紡織樂”活動,起先,教師注重如何利用自己制作的紡織教玩具,在玩耍中掌握紡織的方法。題組研討之后發現:紡織對于整個人類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絕不僅僅是讓幼兒掌握方法這么簡單,“紡織的社會意義”的了解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們把活動目標調整為:(1)了解紡織技術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及其重要意義,以及過去紡織與現代紡織的變化;(2)大膽表述自己在紡織游戲中的操作與發現;(3)樂于參與紡織游戲,感受紡織的樂趣。
2.強調活動領域的整合
在實施“地方教育資源”的過程中,針對教師活動設計的單一性,我們課題組還注重引導教師加強活動領域的整合。如,抗日山是我們贛榆縣一個標志性的紅色旅游景點,也是蘇北魯南地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教師在注重發揮抗日山紅色革命教育功能的同時,還利用泥工、歌唱等活動,進行了社會、語言等領域的教育挖掘活動。在組織幼兒多次游覽的基礎上,讓幼兒嘗試用自己選擇的方式表現烈士陵園。
3.突出活動的系列性、連續延展性
我們的很多教育資源,一次實施顯得“意猶未盡”,所以我們就建議教師做成連續的、延展的系列活動。
我縣厲莊鎮的櫻桃味美營養,遠近聞名,所以我們的劉老師就進行了這樣的系列活動設計:
活動一:美麗的櫻桃花(大班綜合活動)
活動目標:
(1)感受櫻桃花開時節的美麗景象,初步了解櫻桃成熟的過程。
(3)觀看花朵的外形特征,產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濃厚興趣。
(3)學畫家鄉的櫻桃花。
活動二:櫻桃推廣會(大班綜合活動)
活動目標:
(1)為家鄉的特產櫻桃起名稱、編廣告、設計包裝等。
(2)體驗學做小小推銷員的樂趣。
活動三:有趣的貼畫(大班美工活動)
活動目標:
(1)發展想象力,利用櫻桃葉、櫻桃核貼不同的貼畫。
(2)積極參加動手實踐活動,萌發對動手做活動的興趣。
還有一些活動,不僅適合在小班進行,還可以在中班、大班實施,我們課題組就發動大家研討,指導教師把目標進行調整,以適合不同級段的幼兒,使不同層面的幼兒在活動中增加感性認識及趣味性。
4.環境創設、游戲器材體現地方特色,發揮教育資源的作用
在“地方教育資源庫”創建的開始,我們就搜集了很多有贛榆地域色彩的廢舊材料,如玉米棒、地瓜藤、高粱秸、蓑衣等等。我們課題組通過反復研討,剔除一些缺乏安全性的材料,把這些資源分為“教具、學具”“區域游戲材料”“主題墻材料”等類別,根據其適用性,分別利用在幼兒園的環境布置、區域游戲、戶外活動中。
于是,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明顯體現了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區域活動中,我們看到用小推車、磨盤、柳筐、蓑衣等建成的“農家小院”里,孩子們興致盎然地推磨、把(ba,陰平)花生、編筐子,這既鍛煉了孩子們的手部肌肉、又提高了孩子們動手的能力,切實感受到農家生活的樂趣;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用貝殼做牌,翻著玩、點數玩,撒開來跳著玩;還有的用玉米皮編的辮子玩“抓辮子”游戲;還有的用稻草編的繩子拉車、圈圈子跳舞、拉開成格子房跳著玩等等,一片其樂融融,一番喜人景象。地方教育資源的利用讓幼兒感受到了游戲的快樂和生活在農村的幸福,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
四、提升——多方獲益共成長
“共同探索,相互合作;共同分享,一起成長!”是本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在挖掘、篩選、運用的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成員一直和鄉鎮骨干教師在一起,幼兒、教師、家長、幼兒園、幼教研究人員等幾方都積極參與進來。實施、研討、再實施,教師設計方案、實施教育教學、反思活動等能力不斷提高,我們來看兩則活動反思:
如,大班泥工活動《小狗拉大磨》,讓幼兒自己嘗試制作,幼兒經歷了制作—失敗—調適的多次反復。在幼兒制作平衡桿過程中,幼兒發現劈開的蘆葦或高梁稈的外皮可以做平衡桿,而一般的小棒不能用,刺槐針、圖釘、大頭針、牙簽類可以做支點,而火柴則不行。在反復試驗中,幼兒能用多種方法使平衡桿保持平衡,如調節平衡桿兩端的距離,調整小動物的大小,甚至在一端加上一塊泥巴等多種方法,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
又如,大班綜合活動《抗日山》:此環節也是本活動的難點部分,在這個過程中給幼兒提供的操作區有繪畫區、剪貼區、泥塑區、建筑區、積木和紙盒、罐等,讓幼兒自由選擇操作方式來表現烈士陵園。幼兒自由選擇難易不同的操作對象,打破了以往美術活動統一主題、統一操作方式的格局。
教師運用地方教育資源制作的教玩具獲得了全國自制教玩具一等獎,還有省級一等獎三個,市級一等獎多件;教師們多篇教育案例獲得了省市的獎項,教師的公開教學獲得市、省優質教學獎,案例發表多篇。活動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和知識,同時也使教師在活動中成長起來。
實施本課題的過程中,孩子們很感興趣,家長們交口稱贊:“幼兒園老師還真不簡單!”把這些地方教育資源納入幼兒園教育教學,不僅為幼兒園的課程注入關于鄉土的教材,重要的是利用這種教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既豐富了贛榆地區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又從實踐的層面促進了幼兒園與地方、社區的融合,擴大了幼兒園的影響,樹立了幼兒園貼近生活、關注文化歷史來進行教育教學的良好形象,真正實現了“多方獲益共成長”!
地方教育資源吸納了優秀的文化傳統精髓,是我們生活的熱土的無私饋贈,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我們愿意吸納、發揚其中的教育意義,為幼兒的成長、教師的發展、課程的不斷豐富做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王銅起.贛榆縣縣志.贛榆: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實驗幼兒園)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