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是值得大家自豪的精神財富,已然成為每個中國人靈魂深處的烙印標簽。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發揚光大。
關鍵詞:語文;尋根;傳統文化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弘揚傳統文化
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在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有所側重、有所策略地引領學生接觸、接受中國傳統文學的經典之作,引領他們去理解和接受美妙文字中蘊含的愛國、氣節、仁愛、謙遜、自強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加強誦讀,讓傳統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課文為載體,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
二、結合學校的常規活動,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開展經典美文誦讀活動,讓小學生廣泛誦讀古詩文,從中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學生在開展古詩文的誦讀中,人格和道德得到了全面的教育和熏
陶,使學生的語言、舉止更文明,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三、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直面傳統文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科技手段走進了課堂,改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式。影視、圖片資料就可以讓學生直面這些傳統文化,全方位、多感官地參與感受,能有效地了解這些民風民俗,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與豐富,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美好情感與愛國熱情。
四、有效開展綜合性學習,尋找身邊的傳統文化
我們要善于搭建語文教學通向學生生活實踐的階梯,善于捕捉本地文化中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外延,讓學生在現實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使他們在此過程中更加了解家鄉文化,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學生用心靈與自然對話,與人物對話,與古跡對話,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他們熱愛家鄉文化的感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朱軍.親近優秀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J].教育,2013.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江南中心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