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20多年的教學工作,使我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內涵。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視的艱巨任務,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教育的這種反差效應告訴我們:對后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班主任必須正確了解、認識他們,理解、體諒他們,研究他們的思想、生活、個性、特點,將濃濃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在班級管理中,我始終將自己“與人為善”的愛心和班集體“普遍的友愛”傾注給后進生。在班上,我精心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友愛的氣氛,讓后進生能夠感受到集體溫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如果班主任不關心他們,一心想著學習好、表現好的學生,那么,班主任的偏愛會強化一部分學生的自負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則會強化后進生的自卑心理,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產生隔膜。怎樣讓后進生感受到班主任對他們的關心呢?安排座位,我堅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幫助差生;課堂提問,我激勵后進生踴躍發言,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師教課中;班級活動,我不忘留給他們一展身手、表現自我的機會。對父母離異的學生,經常與他們交談,解開他們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帶給孩子的心理障礙盡量化解。對屢教不改的,我則寓愛于嚴,嚴中有愛。我認為,班主任工作堅持“以愛攻心”的原則,對學生充滿愛心、尊重、理解、信任、體諒,一定會產生強大的教育力量。我們班有個孩子叫“東東”,記得我剛接“六四”班,有一天上課讓學生讀課文,當叫道“東東”的名字的時候教室里立刻很安靜了,坐在前排的同學低聲說:“老師,他不會說話”。我走到跟前說了很多鼓勵的話,努力著想讓他回答問題,可他只是看了我一眼低下了頭,沒說一句話,更沒回答我提出的問題。
下了課,我跟其他教師了解這個“特殊”的學生。老師們都說他是本屆六年級最“笨”的學生,學習不好不說,從來不說話,我又向家長了解這個孩子,他爸爸說:“他有四個孩子,從小在窮山溝里長大,其中三個孩子都特別‘笨’,在家里也不怎么說話,他們那里很窮,而且唯一的一所村辦學校也被撤了。孩子們雖然很‘笨’,但是為了讓孩子讀書識字,他們從老家來東勝打工供孩子們上學,雖然打工很辛苦,但是孩子們能上學了,盡管學習不怎么好,他也很知足,最起碼能識幾個字,將來出去打工也算有點文化……”聽了家長這樣樸實的話,心里感慨萬分。
隨后在工作中,我努力地接近他,盡管他不回答我的任何問題,我總是找話題跟他聊,他也仍舊只是看我一眼,不說話。當時我也有點泄氣,在課堂上我不怎么要求他了。心想,能學多少就學多少吧,但是我在生活上沒忘記關心他,因為長時間不洗澡,他身上有股“異味”,同學們都有點嫌棄,不愿意跟他坐,我也發現他的衣服很臟,穿著一雙破網鞋,腳指頭快要露出來了,而且深秋的天氣,沒穿襪子,于是我把他叫道外面,給了他一些錢,讓他洗澡,再買雙襪子。從那以后再也沒看見他那么邋遢過,人也比以前精神多了。
也許是受到老師的影響,同學們不但不嫌棄他了,而且常常自發地捐文具、書籍等。幫助“東東”同學好像是我們六四班每個學生最正常不過的事了。連我們班最調皮的侯××都把自己參加體育運動的獎品給了他。
也在這個學期開學不久的一節語文課上,我正在檢查學生背誦課文情況,東東突然舉起了手,我還以為他有什么事,走到跟前,他第一次用我能聽得見的聲音說:“我背課文。”在全班同學驚訝的神態下他完整地背誦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第一自然段,雖然他咬字不清,但是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給了他雷鳴般的掌聲,那一天是我最快樂的一天。
后進生身上也有許許多多的閃光點,也有他們的優點,對他們的教育,教師要以愛心、耐心、誠心、關心相待,以濃濃的師愛激勵他們成長,教師的這份愛心會永遠藏于他們心中,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對后進生多一份關愛,少一份斥責,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蒙古
族學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