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就如何讓學生的情感飛揚在古詩情韻中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情感
在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教學方案,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力求在古詩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學生走入詩中的世界,領略古詩深邃的意境,更讓他們的個性和思維飛揚在古詩情韻中。
一、以畫配詩,情隨畫韻
低年級學生好動愛說,富有想象力。而古詩詞語言凝練,感情豐富,在古詩教學中讓他們展開聯想,并用多媒體提供的畫面,活躍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對詩意的理解。
《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贊美柳樹,贊美春天的名詩。在學生已背誦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想象古詩中柳樹美在哪兒,你想對柳樹說點什么?你們這么喜歡柳樹,就用彩筆把它畫下來好嗎?孩子們的畫色彩鮮艷,語言感情真摯,與大柳樹對話,與春天細語,詩中隱含的詩意,變作生動形象的圖畫,使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
二、類比感悟,彰顯詩情
在教學楊萬里的《小池》時,我用課件介紹了他的另一首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先讓學生找出兩首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比較發現,詩人兩首詩都寫到了荷花。《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而《曉》中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在屏幕上出現兩幅畫面后,我提問:你喜歡哪種荷花?兩首詩中的荷花各表現怎樣的春天?學生在屏幕上看到不時變換著的兩種畫面,紛紛說出自己不同的見解,理解了詩人對春天的不同感悟。
三、即興表演,入境體驗
古詩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愿望,精心設計發散點和訓練點,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同時,幫助他們進入詩境。
《所見》一詩淺顯易懂。學生最喜歡的是小牧童駐足而立,待機捕蟬時栩栩如生、富有靈氣的形象,易引起共鳴。而詩句卻在此戛然而止。“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吟誦此句時加上表情動作。學生做出跳下牛背、緊閉雙唇、大瞪雙眼,兩手欲撲的樣子,跳、撲、捕等動作,著實令人忍俊不禁。入境體驗更讓學生熱愛內涵豐富的古詩詞。
總之,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從情感入手,努力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在詩情畫意中飛揚,從而感悟語言,體驗情感。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大泉源鄉天仁中心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