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的培養在整個語文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語感;閱讀;積累
一、什么是語感
語感其實是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一種悟性。從這種迅速直接的感知看,語感是感性的;從它深刻領悟、把握言語的能力看,語感又是理性的。它“感性中暗含著理性的認識和本質的理解;直覺中潛伏積淀著邏輯理智基礎,這樣就可以在感性直
接關照里,同時了解到本質。”基于以上原因,我認為語感不僅是對語言文學本身的感知、理解、接受,還應是通過自己的言語來表述自己的思維的能力,即“感悟中暗含理性,直覺中積淀著思考”的能力。
二、怎么樣才能培養語感
1.對老師的要求,老師要傳染語感于學生
語言文字因學生經驗能力的不同而感受不同,有的感受多,有的感受少。要從文字去感受代表事物的全部內容,這是不易做到的。老師自身也并不能全部感受任何一文學的內容。不過一個語文老師,對普通文字應比學生有正確豐富的理解力。因此,一個教師的語感素質必然影響一群學生的語感素質。在語言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互相傳染,去培養語感。
2.要重視積累
語感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1)積累具有相對完整語境的語段。
這種語段濃縮了許多言語和章法知識。特別是那些文理清晰、意蘊豐富、言辭斐然的語段是養成良好語感的基地。人教實驗版五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這首宋詞,以簡潔、質樸、凝練、曉暢的語言和筆調,以白描的手法,勾畫出由茅檐、小溪、青草、翁媼、三小兒組成的恬淡而清麗的鄉村生活意境。詞的上闋長短句相間,而下闋句式整齊,每句韻腳相同,節奏感強,學生在誦讀體悟的過程中,不僅神往于質樸而淡雅的田園生活,更驚嘆于我國古代詩詞語言的凝練美與音韻美。這樣的內容可整篇背下來,注意一點的是決不能斷章孤立取語,不能只背個別的單個句子或名句俗語。事實證明,斷章取義,割裂整體意義去背的東西不會長久于人心,這也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
(2)要積累生活體驗。葉圣陶叮囑人們,“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還說,只有“有過勞動的經驗”的人,才能體味到“勞動后的疲倦確在和一味懶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才會對“健康的疲倦”“拍手稱贊”。他還一語破的地指出,這種人的“語感為什么銳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經驗。”現行新課標中也要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關注社會現實,對自然、社會、人生有自己的感受思考,其實也是讓學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沐浴,在生活中進行語言積累,來豐富語言經驗,貯存活的語言。可是,現在的學生的生存空間狹小,生活內容貧乏,閱歷不多,見識不廣,這難以形成語感,老師應引導學生去觀察人、物、景、事,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如,通過讀書會、辯論會、演講賽、辦板報等,讓學生走進創設的生活中,去感悟、去實踐語感。
3.要在“反哺”中加深語感
“反哺”即把語感的貯存,通過寫隨筆、給情景造句、做作文等方式“吐”出來。這也是通過自己的言語來表述自己的思維,加深語感的方法。寫隨筆,就是要將自己所思、所悟、所想、所得記敘下來,培養學生語言的良好習慣,幫助養成語感。給情景造句,也是近幾年考查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題型,如果長期練習、反復練習,既能提高應試水平,又能培養語感,加深語感,可謂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語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就能提高的。這就需要老師認真引導,通過有計劃的系統學習和訓練腳踏實地地堅持下去,方能使學生在老師傳染中培養語感,在積累中實踐語感,在朗讀中體味語感,在反哺中加深語感。
(作者單位 湖南省長沙縣黃興鎮太平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