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路】
一直以來,幼兒園的繪畫活動多以單調的“彩筆或者勾線筆勾線,油畫棒涂色”的形式進行,這不僅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和表現力,且使部分幼兒對繪畫活動失去了興趣。為了豐富美術的表現形式,使幼兒能自由自在地不受任何拘束地去表現,我結合大班六月份藝術領域目標,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旨在通過改變傳統單調的繪畫教學模式,以剪、貼、撕、畫、拓印等綜合技能進行創作,將技能與想象相結合,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提高幼兒的創作興趣和欲望。
【教學目標】
能運用剪、貼、撕、畫等綜合技能進行創作,表現一定的主題和情節。
【教學準備】
1.生活經驗準備:觀看有關鶴的童話故事及兒歌,了解鶴的身體特征及生活習性。
2.物質材料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師范畫、黑卡紙、彩色卡紙的邊角料、各色顏料、顏料盤、水粉筆、皺紋紙、剪刀、漿糊、濕毛巾、畫面裝裱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引導觀察討論
1.游戲“快樂的小鶴”。師帶領幼兒邊說兒歌邊做動作。(“長長的嘴,長長的腿,長長的脖子真是美,快樂的小鶴要高飛,快樂的小鶴請坐好。”)
【此環節中的游戲為幼兒對鶴明顯特征的認識作了鋪墊】
2.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鶴,引導幼兒觀察其外部特征。
討論:這只鶴由哪幾部分組成?每部分都像什么?
二、圖片觀察,激發想象,引導幼兒講述
1.鶴有許多有趣、動人的故事,請小朋友看看這些鶴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
逐一出示有關鶴的圖片三幅,請幼兒觀察后講述。請個別幼兒模仿鶴的動作。
2.欣賞古代名畫家唐伯虎的《百鶴圖》。請幼兒猜測講述唐伯虎畫里鶴的故事。
3.請幼兒講述自己心目中鶴的故事。
現在也請你畫一幅“鶴的故事”,你會畫什么故事呢?
三、幼兒創作表現,教師巡回指導
1.出示教師作品,引導幼兒觀察教師運用了哪些綜合技能表現了“鶴的故事”。(拓印、貼、剪、撕、畫等)
【此環節重點引導幼兒觀察鶴的身體是手掌拓印,脖子是皺紋紙粘貼,頭和嘴是卡紙剪貼,腿是水粉顏料畫上去的。】
2.幼兒個人或倆人結伴小組進行畫面創作,教師巡回指導。同時播放輕柔的音樂,給幼兒提供寬松的創作環境。
【此環節教師重點指導幼兒能通過鶴的翅膀和脖子的變化表現出鶴的不同動態和不同的情節故事。此外還提供了裝裱畫面的材料,指導能力強的幼兒可在完成作品后將畫面進行裝裱。】
四、欣賞交流,體驗運用綜合技能作畫的快樂
將幼兒作品展覽,幼兒間相互欣賞同伴作品,講述自己創作的“鶴的故事”。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畫面。
【延伸活動】
欣賞運用其他繪畫工具作的畫(漏印畫、彩砂畫、版畫等),更進一步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活動后反思】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抓住幼兒喜愛玩顏料、愛發現、愛創作的特點,引導幼兒塑造不同的鶴的形象,在創作、講述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在這個活動開始的部分,先運用自編游戲“快樂的小鶴”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讓幼兒大膽地聯想,接著采用視頻的形式,讓孩子觀察鶴的不同特征及不同動態,即幫助幼兒發現鶴的故事很多,進一步幫助幼兒建構了鶴的知識經驗,為幼兒創作活動做準備。整節課來說,氣氛都很高漲,課堂秩序也很好。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只是參與者與指導者。在活動中鼓勵幼兒發揮想象,鼓勵幼兒大膽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已經掌握了創作方法的幼兒,迫不及待地動起手來,兩人一組合作創作出許多造型夸張、想象奇特的形象,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得幼兒明白如何化繁為簡,靈活運用圖形和材料的組合變化出動物的形象,更加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增強了幼兒對美術創作的信心。
【不足之處】
幼兒對美術表現能力的差異,有的幼兒不能較好地運用美工技能表現。比如,不會搓紙條、剪紙等邊緣不夠光滑等。在創作鶴的動態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這是本活動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以后活動中值得注意的是應加強對幼兒觀察能力的培養,增強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多進行個別引導,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并在觀察中發現問題。為此,我今后要引導幼兒以多觀察的形式,進行經驗的提升和分享。對于能力比較弱的幼兒,采用與別的幼兒共同合作,鼓勵這些孩子,并帶動所有幼兒愉快創作,爭取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完成得更好!
(作者單位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湖幼兒園)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