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新課程實施以來,情境創設已成為數學教師關注和探討的熱點,幾乎所有的公開課、觀摩課都是從情境引入,教師對情境創設是“愛你沒商量”。然而,部分教師對創設“情境”存在嚴重的偏頗。比如,為了設置“引人入勝”的情境而絞盡腦汁地“捏造”虛擬的情境,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只注重表面的熱鬧導致情境創設“過度”現象,這顯然違背了課改理念,也遠離了數學的本質,更導致了課堂的低效。
關鍵詞:情境;案例;分析;思考
恰當的教學情境不僅能為學生學習數學拉開成功的序幕,也是促進和引導學生積極置身于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途徑,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有趣。然而,“虛、離、奪、泛”的教學情境是一種浪費和無效行為。
案例1:“游離目標”的情境
有位教師教學一年級“認識鐘表”一課中的認識鐘面時,讓學生觀察小組內自帶的鐘表,學生各自拿出各式各樣的鐘表,有的形狀像小貓、小兔、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鈕開關就發出悅耳聲音的,有的放在桌面上會不停地點頭或搖動的等等,學生看到這么多奇異的鐘表非常興奮。然而,當匯報交流時,學生由于剛才的興奮點都集中在鐘面的外形和功能上,竟然沒有一個學生能把鐘面指針、數字、大格、小格說全面的,這樣的課堂看起來熱鬧,但學生主體的“數學思考”卻被亮麗形式所淹沒,本末倒置,游離目標。此類“情境”所能給學生的,除了膚淺的視覺刺激,就是浮躁的學習心態。
思考:
新課程標準教材將教學內容置身于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相關的情境之中,教師在教學中也挖空心思地創設各種新穎有趣的情境,以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創設情境不能只圖表面的熱鬧,不能讓過多的非數學信息干擾和弱化數學問題的呈現。有些教師過于重視情境激趣,在教學情境上大做文章,造成學生往往只對教師創設的情境感興趣,卻很難從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影響數學課的實效。
案例2:“脫離現實”的情境
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的內容“小數點搬家”(即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提供了三幅主題情境圖。對主題圖的作用,教學用書上這樣說:教材利用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開餐館的情境,呈現了“山羊快餐”通過價格的變化吸引顧客的故事,生動地說明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教師一看就犯糊涂:難道有4角、4分的快餐?而且從4元降低到4角,再到4分,現實中有這樣降價的嗎?教材主題圖中店門口三塊價格牌上的小數分別是:4.00、0.40、0.04,粗看的感覺是三個數字的位置在變,而小數點的位置卻沒有變,而從4.00到0.04是小數點在搬家,還是“4”在搬家,或是“0”在搬家,如果放開讓學生去探究還真是說不清理道不明。其實教師都覺得教材創設的這個情境不僅內容虛假,嚴重脫離生活實際,而且不利于學生的探究。小動物和童話世界固然是孩子們的最愛,學生也喜歡卡通形象,但并不代表一定能使知識的學習更輕松、更容易。相反,這樣的問題情境可能帶來荒謬、牽強、脫離實際,還容易誤導教師或學生,教師應該結合現實生活,活用教材,創造接近學生學習最近發展區的現實情境。
思考:
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教學需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要針對學生的年齡實際進行設計,低年段應偏于游戲化的富有童趣的情境,高年段應偏于實踐,要針對生活實際進行設計,盡量使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知識數學化。因為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經歷之間總是會存在一定的時空差距,所以教師對教材提供的情境圖有時要進行適當改變,在教學實踐中要靈活改造情境圖、重構情境圖、不用情境圖。教師應因地、因時、因情處理教材,不把情境圖當教條。如,教材呈現的春種秋收等內容,農村學生耳熟能詳,城市學生則知之甚少;同樣,公園超市等場面,城市學生習以為常,農村學生則一知半解,這樣就加大了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陌生感。因此筆者以為,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選擇生活氣息濃厚、學生喜聞樂見的熟悉素材,激發學生的興趣。一般來說,學生經歷過的比聽說的有效,發生過的比未發生的有效,今天發生的比昨天、前天發生的有效,新奇的比普通的有效。有效的生活情境應突出它的時代感、典型性、新穎性和沖擊力等特點,同時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注重它的現實性、針對性、趣味性、思考性和挑戰性,還要注重它的簡約性,復雜、冗長的教學情境不僅會模糊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的思考游離于數學問題之外,而且無形中會擠占探討重點問題的黃金時間,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益。
案例3:“喧賓奪主”的情境
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有位教師一開始就運用課件展示由各種圖形組合成的精美圖案:天安門城樓、房子、小汽車、飛機、樹等,然后展示我國剪紙藝術作品,很快又投影出本地幾個標志性建筑,接著教師問:“你們知道這是哪里嗎?”接著全力渲染所在市的旅游勝地,帶領學生觀看本市旅游景點的錄像,鏡頭所及的是山清水秀、花紅葉綠、寺塔輝映……在學生禁不住的贊美與感嘆時,錄像定格在景點中的寶塔、寺廟、蝴蝶等具有對稱特征的物體圖像上,教師讓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美在哪里?有什么共同特點?而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回過神”來,仍舊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流連于旅游美景中,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卻答非所問。
思考:
教師精心制作的課件,換來的卻是學生紛飛繚亂的思緒,本想制造出亮點,卻因摻雜了過多的“美麗畫面”使學生一直糾纏于情境中的非數學信息。非數學信息干擾和弱化了數學問題的呈現,學生被一些無關因素吸引過去了。教師的意圖是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美,但僅僅是為了揭示課題用去了大量的時間。本課例教師大費周折地播放錄像,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使新知教學的探究時間無法保證,而且使一些本來就容易分心的學生注意力轉移,長時間去思考一些與本課無關的內容、話題。這樣的情境不僅沖淡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而且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學效率自然就降低了。在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絕不能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
案例4:“生成過泛”的情境
有位教師教學“圓柱的體積”一課時,創設了以“烏鴉喝水”的 故事進行導入,并配合多媒體課件鼓勵學生聲情并茂地講完故事后,問:“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烏鴉?”于是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想法,氣氛異常熱烈,學生熱情高漲,觀點異彩紛呈……我們看到有些教師的課堂上經常出現一種怪現象:教師把課件一展示,教室里像沸騰的油鍋,學生一個個小手舉得高高的,都爭著要回答。教師忙得團團轉,喊這個學生,叫那個學生,還要點評學生的發言,學生無邊無際的說些想法,轉來轉去不能切入主題,出現“千呼萬喚不出來”的尷尬場面。
因此,情境創設要與課堂實際相符,為數學知識學習服務,力求簡潔明了,切勿繁雜繽紛,追求一些片面“生活化”的時尚誤區。筆者以為,情境創設應符合生活實際,情境創設應突出教學重點,情境創設應緊扣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斯苗兒.小學數學典型課例評介.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01.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新區教科研中心)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