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認知是優化輸入、產生輸出驅動的有效途徑。本文選取大學英語篇章教學實例,展示如何引導學生完成對文本中文化身份的認知,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對多元文化的反思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 文化身份 認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014-02
本文在探討如何達成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提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問題時,指出對教材中存在的豐富文化內涵要善于挖掘,并探討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從而培養其文化意識和對多元文化并存的反思能力。目前使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在呈現多元文化價值取向上做出了一定努力。如第四冊第八單元的主課文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體現了多元文化主題,蘊含著美國黑人文化身份問題,值得探討。
在關于身份的探討中,文化身份是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人的生物性種族身份是客觀的、本質的,而人的文化身份、社會身份等又是主觀的、建構的且其有多面性。人們在相互接觸、交往、碰撞沖突、融合的過程中,自身的成長、社會化的過程影響著人們對身份的認識和態度取向。因此,文化身份實際上就是群體歸屬感的具體表現。人們首先在本文化群體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接受了本文化的傳統、宗教、祖先、審美等等,繼而會在與其他群體的交流、碰撞、互動中不斷激活自己對文化身份的思考。
美國是多元文化社會的典型。美國人先后使用“大熔爐”、“支流群”、“掛毯”和“色拉盤”等比喻來高度概括自己的多文化性。而生活在這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國度,美國黑人一直面臨著“雙重意識”的困惑:“它使一個人老喊道自己的存在是雙重的——是一個美國人,又是一個黑人;兩個靈魂,兩種思想,兩種彼此不能調和的斗爭;兩種并存于一個黑色身軀內的敵對意識,這個身軀只是靠了它的百折不撓的毅力,才沒有分裂?!睘閿[脫困境,20世紀美國黑人作家對美國黑人文化身份從未放棄思考。有的提出“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會接納;有的作家強調其“黑人性”,凸顯本民族文化,激發種族自豪感,誓與白人種族主義分庭抗爭;還有的作家積極建構其美國人的身份,同時強調其黑人性,提倡既是美國人又是美國黑人的看法。
《新視野大學英語》節選的文字來自于被稱為美國黑人的“文學母親”——佐拉·尼爾.赫斯頓的自傳性作品。她推祟“黑人性”,強調以本群體文化傳統為取向。弘揚黑人的精神,贊頌黑人的民族性,以另一種方式對白人種族主義的回敬,也是黑人建構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途徑之一。《紫色》作者沃克援引詩人圖默的詩句,稱其為“南方的一位天才”,是小說家、民俗學家和人類學家。
本單元的教學難點在于現今的大學生對于美國黑人文化認知的距離感。通過調查了解到,學生們深受網絡影響,對多元文化持開放態度,從視聽資源途徑對美國黑人文化有前期認知,但缺乏對其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基于此,教學中如何構建文化認知的橋梁就顯得尤為重要??紤]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傾向,借助多媒體資源導入,讓學生進入思考情景,從而產生認知的內在驅動力,對這一相對陌生的主題展開思考互動,形成對文化身份的認知。教學的前期導入選擇的是網易公開課一位旅美黑人女作家的演講“單一故事的危險性”,讓學生對同為美國黑人女作家的作者的身份有感性的認知。該演講的主題也引導學生認識到身處的世界是多元故事的交集,過渡到對多元文化特別是美國黑人文化的關注和認知。課后拓展學習選擇觀看紀錄片“漂亮頭發”,希望學生在一個個訪問場景沖擊下,換位感受,真切感受到黑人對自己文化身份的困惑和掙扎努力,并得出自己的認知和評價。
本單元文本是該作家自傳性文字,熟練地勾勒出其成長經歷和對身份的認知和認同。語言難度適中,文字流暢優美,大量修辭手法的運用,極具感染力。作為一個嫻熟的天才作家,其作品埋下很多文化線索,耐人尋味。教學中可設計一連串對應的問題,引導學生細心品味,耐心還原出作家對自身文化身份乃至群體文化身份的看法和態度。在引導學生對文化身份認知的過程中,存在教學難點。首先,作者表現出對黑人身份的自豪感,彰顯黑人的美。如文中作者在鏡子中和內心里,自比為The best polish。教學中提問:作者此處表達的是一種自豪還是無奈?學生缺乏身份代入感,感到難以判斷。引導方式是補充閱讀同時期著名詩人休斯謳歌黑人美的詩歌,用黑夜、星辰、朝陽這些具象景物讓學生領會到作者是在“毫無畏懼、毫不羞愧地表現黑皮膚的自我”。其次,是作者看似矛盾的群體文化身份認證。更多的黑人作家在文學創作中以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的手法直面黑暗,表達憤怒和抗議,而赫斯頓選擇的是對黑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在本文中,作者提到奴隸制,認為是something sixty years in the past;黑人爭取自由的歷程被中性地比喻為operation/patient;而當代美國黑人的發展奮進努力被清新地演繹為a foot race;作者也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I must not
halt in the middle to look behind and weep. 要理解作者和其他黑人作家迥異的風格和態度,學生要了解其成長經歷。可引導學生一方面閱讀前半部分,推理出作者出生和童年的生活環境是黑人自治的和平小鎮,另外可補充作者后期的求學經歷,了解作者和周邊白人社會的交流。同時指出由于這一立場,盡管作者曾是美國黑人文學歷史上“哈萊姆文藝復興”的一顆明星,卻在后期受到抨擊甚至遺忘、隕落的原因,由此了解到對文化身份解讀中存在的矛盾。教學中可由本文引申出:美國黑人文學作品大多是個體對自我的探尋,但實際上乃是以個體為代表而對整個黑人群體的思考,既是個體自我認同的努力又是群體文化身份認證的過程。美國黑人在文化身份建構的過程中面臨“雙重意識”的困惑和挑戰,但也折射出更多思考、取向和途徑。由此激發學生課外自我探索和認知的興趣,可在課外推薦學生閱讀作者更多作品,其長篇傳記《道路上的塵跡》和小說《他們眼望上蒼》,可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
大學英語教學中充斥著文化的認知和文化身份的討論,要引導學生把文化的學習和認知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和態度。在完成本單元的學習后,可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或更多文學作品發起文化身份分析的實驗和活動,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所必需的思辨能力。同時,新一代大學生身處多元文化時代,在學習文化身份認知的過程中,一方面削減學生自身身份困惑的焦慮感,另一方面培養其開放的文化身份認知態度,認識到文化身份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在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國度里,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文化身份的各個方面不是完全對立的,可以協存、共生。大學英語中的文化認知以其豐富的內涵值得探討,如何優化輸入,產生積極的輸出驅動,是今后教學中有待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鄭樹棠總主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第二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程錫麟.歷史空白虛構——評《道路上的塵跡》[J].外國文學,2004(7)
[3]駱洪.“雙重意識”問題與美國黑人的身份建構[J].學術探索,2009(8)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