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部分高職學生文明素養的缺失嚴重影響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應當通過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文明禮儀和堅定的誠信意識。
【關鍵詞】高職學生 文明素養 中華美德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015-02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不斷開拓前進的內在精神動力。今天,在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高職學生提升文明素養、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一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有著十分豐富的道德資源,通過對不同時代人們廣泛接受和奉行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的總結、概括和提煉,形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良道德傳統。這些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無不顯示了強烈的對國家、對民族矢志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種為國為民的愛國精神,使得中華文明數千年長盛不衰,成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
2.謙和有禮的人際關系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為人自謙、以禮待人既是個人修養的美德,也是為人處世的道德要求,所謂“不學禮,無以立”。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管仲,更是提出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思想,把“禮”提升到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3.仁愛孝悌、尊老愛幼的情懷
中國傳統道德中一直崇尚仁愛,強調以和為貴??鬃釉唬骸靶┮舱?,其為仁之本也?!泵献訌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边@種思想使中國人與人為善,中華民族相互交融、和睦共濟,極大地維護了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4.言行一致、誠實守信的準則
“誠”即真實無欺,誠于自己的本性;“信”是守信用、講信義,“誠”和“信”是統一的。中國古人一直視“誠信”為道德的根本,孔子就提出“民無信不立”,只有以誠為本,才能取信于人。荀子則進一步指出以信選賢治國,唐代的名相魏征也說“德禮誠信,國之大綱”。
5.修身養性、慎獨自律的追求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人必須有對理想人格的追求,通過勤奮學習,學以成德,修身養性,完善自我?!墩撜Z·里仁》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強調在道德品質形成中自我修養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的這些傳統美德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共性,具有永恒的價值,今天仍然是公民道德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高職學生文明素養的缺失
中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既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又具備良好的文明素養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文明素養,總體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甚至令人憂慮的現象。如學習態度不端正、無心向學、上課違紀、考試作弊;沒有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破壞公物、浪費資源;缺乏文明禮儀、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同學之間斤斤計較,缺乏整體意識和協作精神……高職學生文明素養缺失的現象不僅影響了校園環境,危害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才,而且也破壞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當前高職學生文明素養缺失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職學生是高考中錄取分數最低的一批學生,文化底蘊不足,對我國傳統美德了解很少,甚至一無所知,先前的道德教化不足,進入高職院校后,部分學校過多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學生道德修養的教育重視不夠,效果不佳。面對這種現狀,更應當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用中華美德的玉露瓊漿來滋潤高職學生干涸的心田,使他們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升華他們的道德境界,為提高其文明素養打下良好基礎。
三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升高職學生文明素養
1.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和高職學生的愛國情感、社會責任感培養結合起來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每一個中國人對祖國的責任,這種責任感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客觀要求,也是每個人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古往今來,能成就一番偉大事業的人,無一不是忠誠的愛國者。高職學生要成為國家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使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有意義,就必須培養對祖國深厚的愛和強烈的責任感,這樣人生目標才明確,人生價值才能實現。但由于受現代社會市場觀念和價值多元化的影響,部分高職學生沒有遠大的志向,對國運興衰、社會發展漠不關心,只關注個人的利益。要改變這一現狀,社會和學校應當通過傳統文化經典教育、近現代史教育,讓學生知曉我國歷史上感人肺腑的愛國志士的事跡,讓愛國之情在學生心靈中產生共鳴,增強學生建設祖國的責任感,這對高職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和高職學生的文明禮儀規范培養結合起來
文明禮儀一直是衡量個人道德修養的砝碼,也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標尺。大學生作為社會整體素質水平較高的青年群體,應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體現良好的社會公德修養并影響社會。但當前某些高職學生在公共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陋習,與文明禮儀背道而馳,極大地損害了大學生的整體形象。我們曾在我校做過調查,了解在學生眼中仁義禮信忠孝廉恥等古代思想道德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如何,65%的學生認為仍占重要地位,并保留其巨大的影響力,25%的學生認為作用已經不是很明顯,10%的學生認為幾乎沒什么作用了,而對于中華傳統中講文明講禮貌的典故,60%的學生表示渴望了解、感興趣。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職學生認為傳統美德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都有良好的影響,但在長期應試升學中由于缺乏傳統美德包括文明禮儀的教育,不懂得哪些是符合文明規范的言行,哪些是不符合文明規范的言行,導致了部分高職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下降。通過傳統美德教育,讓學生明禮懂愛,知榮識恥,能夠潛移默化為個人價值判斷的準則,掌握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禮儀規范,并學會在實際生活中按照文明禮儀的規范來約束自己行為,把社會生活中一舉手一投足最微小的行為細節與內在的良好道德修養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真正有較高道德素質的現代文明人。
3.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和高職學生的誠信道德培養結合起來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一個重要內容,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中華民族講究誠信的精神始終延續不斷,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誠實守信更成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和品質,不僅影響到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也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但部分高職學生由于社會、學校、家庭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加上自身的心態浮躁、責任意識淡薄等原因,出現了誠信缺失的現象。要改變這些狀況,必須通過弘揚中華歷史上誠信的美事和美德,讓學生知曉中華民族傳統義利觀,學會見利思義,明白只有重諾言守信用之人才能贏得別人尊重、才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增強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意識,才能逐步學會誠心做事、誠實做人、言行一致,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給予高職學生深厚的的傳統文化底蘊來引導他們提升自身的文明素養,應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進行:(1)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以廣播站、校園網、報刊、宣傳欄為媒介,向學生滲透中華美德的內涵、當代價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2)有針對性地開設文明修養的必修和選修課,如文明禮儀教育、倫理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使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入腦入心;(3)以校園文化為載體,通過演講比賽、辯論賽、講座、文藝演出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激發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4)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文明寢室”、“禮儀之星”評比、志愿者活動、義務獻血等,讓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中華美德,在實踐中增加社會公德意識,真正升華個人的文明素養。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5~98
[2]莊嚴.傳統美德與大學生人格修養[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2:10~13
[3]梁凱.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3):365~366
[4]雷雯.論我國德育思想的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6):33~34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