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通過“訂單式”培養能夠實現校企供求關系的零距離對接,是實現人才培養“產銷對路”最有效的途徑。本文針對管理類專業學生難以與零散企業形成一對一就業的情況,提出構建“訂單式”培養平臺的方式,探討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達成的目標及具體做法。
【關鍵詞】管理類專業 訂單式 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017-01
管理類專業由于其特殊性,即單一企業同一崗位需要的人數非常有限,因此企業無法為學校提供大量的崗位供學生實習,自然難以與學校建立訂單培養關系。基于此,筆者認為需要搭建一個平臺,將零散的企業管理崗位進行集中管理。平臺的搭建旨在提供一種對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均有利的結合模式,所構建的平臺能夠彌補一校一企,一校多企在訂單培養方面的不足,有效地實現崗位群整合,批量培養合格人才。
適應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平臺構建的總體思路是:相關部門(可以是企業協會)組織學校相關專業的老師通過開展調研的方式,了解企業相類似崗位之間對人才規格的共同需求,總結提煉可以共同開設的公共課程,在此基礎之上再根據企業的特殊要求開設選修課程,供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達成以下目標:
第一,平臺費用的獲得。在我國目前的體制下,企業并沒有義務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沒有利益推動的條件下,企業與高校合作缺乏積極性。因此,必須依靠相關部門牽頭,組織崗位需求之和大于招生數量的企業共同組成人才的需求方,企業根據崗位人數的多少繳納一定數額的會員費用(該筆費用實際可以看成是企業招聘的預支費用);另外一方面,開設管理類專業的高校抽調人員組成人才培養的供應方,負責協調各專業學生與企業人數之間的匹配,高校也需在教學費用中按照學生數提取一定比例的教學實踐費用,繳納給相關部門。以上兩筆費用均用于各種產學研實踐開支,比例可在實際支出中進行調整。
第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要求,由學校與企業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平臺中的企業分別將管理人才需求匯總,再由各高校組成的專業教研團隊分析之后,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對“訂單班”學生在實行寬基礎、模塊化教學的基礎上實行“學分制”的培養方式,可適當引入企業特色課的模塊,培養符合合作企業需要的高素質管理人才。企業特色課模塊的教學主要應由企業選派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擔任,充實實踐教學師資;另外,通過平臺讓各學校的專業教師到不同企業進行實踐,同企業管理層進行學習和交流,以全面提升教師的自身教學素質。
第三,增強雙向選擇權。以往不少“訂單式”的培養基本以企業選擇學生為主,學生的就業與發展大都根據企業的需求而定。“訂單式”的平臺則更加強調企業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每年校企雙方在學生一年級第二學期經過雙向選擇組建“訂單班”,在“訂單班”的培養過程中,可廣泛引進競爭機制與淘汰機制,即企業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及綜合素質,結合學生所學的管理專業傾向與個人意愿安排就業崗位。
在“訂單班”組建以前,企業聯盟委派人力資源部門從總體上對學生進入企業以后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這樣,“訂單班”學生進入企業以后,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崗位需要,達到崗位標準。
“訂單班”組建以后,學生也可以通過對不同企業的了解逐漸加深,自主選擇是否三年的時間持續留在這個“訂單班”,若自身意愿發生變化,自身實力不適合相關企業崗位的要求,可以提出申請轉換到其他“訂單班”,但學生必須額外增加課程,重新修夠對應的學分。這能解決部分學生進入“訂單班”之前的考慮不周,同時降低跳槽事件發生的頻率。
第四,引入企業文化熏陶。在“訂單式”培養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校企文化的雙重熏陶,將企業文化引進校園、引進課堂。通過邀請企業成功人士到學院舉辦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參觀企業,在實踐過程中參與企業的文體活動,感受企業文化與企業精神,讓學生切實地感受現實社會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習慣和團隊協作精神。對于管理專業的學生,更需要加強誠信意識、溝通意識,吃苦耐勞精神與創新精神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總之,平臺的作用集中體現在將企業分散的管理崗位需求集中化,為高校管理類專業進行訂單培養等培養模式改革創造條件,同時讓更多的企業盡早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節約企業招聘與培養人才的成本。同時讓學生通過平臺了解更多企業需求的共性與個性,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管友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困境分析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12)
[2]孫勇.就業方向課——高職院校教學探索與實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1(9)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