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軟件工程是高等學校計算機教學計劃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知識內容豐富,關系復雜。要想讓學生較輕松地接納這門課程,就必須把握好授課節奏和學生的學習節奏,這兩種節奏的把握,取決于學生已有的認知架構和教師對學生認知通道的疏導程度。
【關鍵詞】軟件工程 課堂節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080-02
一 前言
節奏是一種有一定快慢速度的節拍,主要是運用速度上的快慢和音調上的高低把它們組合到一起。節奏源于音樂,但可游弋在整個社會學科中,可以這樣理解:節奏是對時間的組織,使空間具有層次感。節奏可以說是音樂的“進行”方式,也可以說是事物的呈現與發展方式。節奏對于任何一個領域的發展都起到一定作用,當然,在軟件工程的課堂上,把握好課堂節奏對詮釋這門學科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攝取量有很大的作用。
二 課堂的傳統旋律
軟件工程這門學科是研究軟件開發與軟件管理的綜合性工程學科,工程實踐性非常強,由此,只有掌握軟件開發與維護的原則、技術及方法,了解軟件經濟學、軟件管理學的基本理論才能學好這門課。既然該學科有如此之特點,那么課堂教學又呈現出怎樣的旋律?
1.軟件工程課堂的旋律
受傳統課堂的影響,現在的課堂仍保留著以往的影子。歸納起來,軟件工程的課堂主要呈現以下旋律:教學方法陳舊,教學主要以教師講為主,學生聽為輔;教學內容落伍,教學中所舉案例相當獨立,前后沒有銜接,缺乏完整性、實用性,常讓學生感到迷惑不清;學生對軟件工程的抽象理論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實踐環節比較薄弱,學生難以參與軟件開發的全過程。
2.軟件工程課堂的陰霾
軟件工程是一門教學難度比較大的課程。教學的已有旋律是給學生講解許多的理論知識,并沒有說明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通過實踐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上課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感覺學習枯燥乏味,產生厭學心理,學生的情緒會同時影響老師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非常沉悶。
三 課堂應有的節奏
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教師的責任不是“教給學生以行為準繩”,而是幫助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講的是教學應變成助學和幫學。在助學和幫學的過程中,節奏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變化課堂節奏。
1.教學方式的交融
教學方式的交融,即將理論課與實踐課有效地結合起來,把握好講和練的節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論課采用案例教學方式最為適宜,它以實際作為基點,基于軟件工程的課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實際案例(如部隊公文管理系統,軍事訓練信息管理系統,學員學籍管理系統,聯合作戰指揮信息系統等),將復雜抽象的概念用具體生動的案例進行詮釋。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法具有親驗性、啟發性、參與性、實踐性等特點,是培養學員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
實踐課則推薦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法,顧名思義,即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相互結合的一種綜合教學方法。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法以“案例”為引導,以“任務”為驅動,將教學內容分解于一個個任務模塊中,在任務的實現過程中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在軟件工程實踐課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員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達到使學員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2.學習方法的疏導
教育之所以有存在的實際意義,就在于人的學習是可遷移的,遷移是一種顯著影響學習效率的普遍現象。面對具體的情況,學生往往不知道遷移,或不清楚該如何遷移?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從良好的編程素養出發,從編程到軟件、從具體到抽象、從實踐到理論,學生能自然地接受軟件工程基本理論并應用到實踐中。學生學習的成效不僅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還在于能在新的情境中,應用已有經驗去解決新問題。
3.教學內容的調整
教學內容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信息承載,教學內容的表述程度直接影響教師和學生對這門學科的把握程度。軟件工程是一門邊緣學科,涉及的領域很多,如計算機科學、系統工程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內容十分豐富。就目前諸多的軟件工程教材來看,在內容取舍、知識結構、章節安排、實踐環節等多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其教學內容上較少體現軟件工程與其他計算機課程的綜合。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注意與其他相關課程內容的相互滲透。
4.學習時間的保障
從教學時間跨度上講,學生接觸這門課的時間不夠,一般情況下,軟件工程這門課只開設一個學期,一般學校只上36學時。對于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來說,是不夠的,不能夠滿足軟件工程課對實踐的長期要求。由此,
要想學好軟件工程這門課,延長實踐課的時間非常有必要。
四 小結
節奏的快慢得當與否,直接影響事物發展的效果。在課堂上應采用以學生參與為主、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隨時調整課堂節奏、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這樣,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軟件工程的教學中,全面深刻地掌握軟件工程的原理、概念和方法,并且培養自身實踐、創新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王秀珍、陳萍.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2(3)
[2]王志和、袁飛勇.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6(23)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