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簡·奧斯汀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女作家,《傲慢與偏見》是其經典代表作。本文通過對小說中英國中產階級女子的五種婚姻模式加以詮釋,啟發現代女性理智地思考感情問題,做出正確的抉擇,獲得幸福的婚姻。
【關鍵詞】《傲慢與偏見》 婚姻模式 詮釋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084-02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簡·奧斯汀生活在英國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她終生未嫁,但婚戀主題卻成為她畢生六部小說的共同命題。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自問世以來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深受各國讀者的喜愛,雖經歷了3世紀的滄桑,但始終風采不減。
一 《傲慢與偏見》簡介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反映19世紀初英國中上層價值觀和婚姻觀的小說。當時英國憲法規定:家庭財產通常要由最近的男性后代來繼承,這使得女性的經濟利益大受損失。對于一個中產階級的小姐來說,除了嫁人,幾乎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使自己保持優越的生活,物質條件成為這些女性擇偶的關鍵標準。在《傲慢與偏見》中作家奧斯汀主要描寫了沒有多少財產可繼承的班納特家幾位小姐的婚姻狀況,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并細膩溫婉的女性世界。它不但體現了英國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同時也揭示了作家獨特的婚姻觀——為錢結婚是錯誤的,但與一個沒錢的人結婚也是非常愚蠢的。
二 《傲慢與偏見》中出現的五種婚姻模式
1.班納特夫婦的無奈婚姻
班納特先生與太太已結婚23年,并育有五個漂亮的女兒。他們在浪博恩有房產和農場,并雇有廚師和仆人。結婚這么多年來,他們一直在鄉下過著平靜的田園生活。但他們的婚姻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美滿,實際上,他們的婚姻是湊合的。原來,班納特先生年輕時犯了一個錯誤,愛上了一個美貌卻愚蠢的年輕女子。婚后不久,他對妻子的真愛就不復存在。他意識到自己“娶了一位心智愚鈍、見識短淺的女人”,他非常無奈。
這么多年來,班納特先生有的是時間來追悔自己的錯誤。但他生性不像有些人那樣放蕩,遇到挫折就去尋歡作樂,為自己年輕時鑄下的錯誤尋求慰藉。他喜歡坐在寧靜的書房中讀書,從這些愛好中得到樂趣;而對他妻子,他雖沒有欠她的情,卻禁不住要嘲弄一下她的愚昧無知,而這種幽默感她卻從來都聽不出來。如當單身貴族彬格萊要搬到尼日斐莊園住時,班納特太太要求先生搶先拜訪他,班納特先生回答說:“我真是不明白為什么要去拜訪他,你可以和姑娘們去,或你讓她們自己去。對,還是讓她們自己去好。你長得那么迷人,比她們哪個都不遜色,說不定彬格萊先生會看上你呢。”“親愛的,你太夸獎我了!”他妻子答道。這顯然不是一般男人希望從他妻子那里得到的樂趣,但班納特先生實際
上已經在用他的智慧去破壞婚姻的義務和責任。
2.簡和彬格萊的幸福婚姻
小說一開始就提到:“家產萬貫而又尚未婚配的男人一定需要一個賢內助,這是一條世界上盡人皆知的真理。”簡和彬格萊的婚姻就被這條“真理”所言中。彬格萊就是那種家產萬貫的單身漢,而簡是當地最漂亮而又最溫順的女孩子。他們的結合好像是順理成章,然而,他們的愛情并未朝著班納特太太希望的方向發展。由于簡擁有與其美麗的外表般配的溫柔性格,英俊瀟灑的彬格萊在麥里屯的舞會上對簡一見傾心,“他和簡跳了兩次舞!”然而簡性情矜持。雖然她對彬格萊一見鐘情,但卻始終沒有勇敢回應彬格萊的暗示,只通過雙方的語言來揣測對方的心意。不幸的是彬格萊遇事缺乏自信,搞不清楚簡是否愛他而猶豫不決。由于妹妹卡羅琳和摯友達西對這門婚事的強烈反對,彬格萊離開了尼日斐。單純的簡也認為彬格萊不會與沒有什么財產,門第又不夠顯赫的人結親。他們的聯系中斷了。
幸運的是在妹妹伊麗莎白的幫助下,誤會最終消除了。當彬格萊獲知簡的真愛后,立刻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兩人的幸福生活從此開始。
3.伊麗莎白和達西的美滿婚姻
伊麗莎白和達西是以愛情為前提、財富做后盾的理想婚姻模式,這種婚姻模式正是奧斯汀一生追求和渴望而最終沒有得到的夢想。
伊麗莎白是班納特家的二女兒,容貌雖然不是最出眾的,但卻擁有智慧和主見。她的風采讓達西著迷,特別是那雙烏黑發亮而又美麗的眼睛,讓達西看到她異乎尋常的智慧。達西是一個身份高貴、財富雄厚的貴公子。正像其表兄費茨威廉上校所述,“在婚姻問題上只有達西有條件不受錢財的約束而自由地選擇。”達西的貴族生活一直都是傲慢奢侈的,開始給人們的印象很不好。在麥里屯的舞會上,“大家一直認為這個年輕人高傲自大,性情乖戾,覺得自己比鄉下人高一等。”因此,伊麗莎白對達西存有偏見。
達西是一個重視情感的人,他放棄漂亮且具有良好門第的彬格萊小姐,傾心于沒有多少財產的伊麗莎白。雖然達西的內心充滿矛盾,但他無法抗拒伊麗莎白獨特的人格魅力。他在第一次向伊麗莎白求婚時就說出了心中的矛盾,“難道你指望我為你那些同我的親戚無法相提并論的微賤的親戚歡欣鼓舞嗎?”即使達西有錢、英俊,個性獨立的伊麗莎白還是拒絕了達西第一次傲慢的求婚。在伊麗莎白的觀念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錢而是情感。然而在愛情偉大力量的沖擊下,達西根深蒂固的觀念起了微妙的變化,最終與伊麗莎白結為眷屬。可見,達西與伊麗莎白一樣具有個性率直、理性機智、尊重感情、追求真愛的特性,這也是達西和伊麗莎白互相吸引的重要因素。
4.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物質婚姻
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是最現實的婚姻,兩人的婚姻不是為了愛情找歸宿,而是為了獲得生活的保障。這種只看中財富而沒有愛情的婚姻是極其不理智的。
夏洛特是威廉爵士和盧卡斯夫人的長女,也是伊麗莎白的摯友,她們兩家是鄰居。柯林斯是班納特先生的遠房侄子,“這個年輕人25歲,高高的個子,表情嚴肅,言談拘謹。”他是一個心胸狹窄而又愚蠢的男人,缺少男子漢氣質,但又善于逢迎巴結權貴,因而得到了貴婦人凱瑟琳的賞識,得到了漢斯福教區長的職位。小說中,柯林斯在遭遇伊麗莎白的拒絕后轉而追求夏洛特,而夏洛特知道柯林斯“既不通情達理,又不討人喜歡,同他相處實在是件很討厭的事。”但最終還是屈從于柯林斯的房子、財產和地位。其實,夏洛特和伊麗莎白一樣,聰明伶俐、有頭腦,她很清楚柯林斯是怎樣的男人,但她還是接受了。因為她雖受過良好的教育,但相貌平平,又沒有財產做嫁妝,而且27歲的年齡早已跨入了“剩女”的行列,“嫁人是她唯一體面的出路,雖然未必幸福。”
伊麗莎白這樣評價閨蜜的婚姻,“她居然不顧高尚的情操,來屈就一些世俗的利益。夏洛特竟然做了柯林斯的妻子,這真是天下最丟人的事!”
5.麗迪亞和韋翰的草率婚姻
麗迪亞和韋翰的婚姻是追求激情享樂型的草率婚姻,盲目的婚姻是不會幸福的。
麗迪亞是班納特家的小女兒,只有15歲。她是一位貌美卻沒有頭腦的少女,她對待愛情并不認真負責,只單純追求自己的享樂生活。韋翰是麥里屯的一位軍官,他的父親曾為達西家管理過農場。他外表英俊瀟灑又能言善辯,很討女孩子的歡心。事實上,韋翰是一個喜歡玩弄感情的花花公子,賭博欠下賭債,妄想通過婚姻發財。
雖然小說最后麗迪亞和韋翰也修成正果,但實際上韋翰肯與麗迪亞完全是因為達西幫他還了欠下的債務,并給了他一筆錢。他們婚后彼此用情不專,這段愛情也沒有持續多久。麗迪亞這種盲目的婚姻態度導致她自己后來居無定所,過著飄蕩的日子。
三 結束語
愛情和婚姻一直是作家亙古不變的熱門話題。當今社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盲目的婚姻現象依然存在。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學得好不如嫁得好”,“要嫁就嫁高富帥”,“要娶就娶白富美”,這類觀念深入人心,這些觀點無疑都在強調財富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選擇婚姻的權利,但在婚姻中要理智地握好自己的感情。過分地強調財富的重要性,忽視了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幸福,和自己不愛的人結婚,會造成婚姻的悲劇。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各國離婚率不同程度升高的潛在原因。雖然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對女性婚姻的看法是從她當時生活的時代出發,但仍給現代女性以啟迪,啟發我們去深思。
參考文獻
[1]朱紅.奧斯汀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2]朱立春.世界名著全知道[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3]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王科一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00
[4]陳荔.幸福的婚姻在哪里——淺析《傲慢與偏見》中的婚姻觀[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