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高職教育的三大特征之一是“以學生為中心”。高職院校的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改革,是高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真正回歸。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 高職教育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087-02
高職教育擔負著培養各類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任,然而,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下,學生不能很好地發揮主體作用,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導致學習效果不佳。為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把他們學習的積極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為此,教師必須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模式。
一 基于高職學生的特點,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大會《宣言》中提出:“世界進步日新月異,高等教育需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新視角和新模式。”這里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引導,關注學生自身的觀點和想法,把學生視為一個學習上努力進取、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能動者,而不是機械式的被動接受者。因此,高職院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學習上比較情緒化,學習主動性較差,缺乏求知精神,他們的基礎知識較薄弱,課堂上自控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差。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在充分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個體差異組織教學,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專長,最大程度地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功。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一方面,充分發揮自己的個人魅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與閃光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并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如何學而不是如何聽,要讓學生從被迫學習變為自愿學習,在知識、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時,學習能力也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 改革高職教育中教與學的模式,實現教為主導和學為主體的真正統一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以
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特點是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教師講,學生聽,整個教學過程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的對象,使很多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也不知道要問的麻木性的學習習慣。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被束縛、被禁錮,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因此,要改革這種傳統教學中教與學的模式,實現教為主導和學為主體的真正統一。
要改革“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與學,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模式下教為主導和學為主體的真正統一,就要充分理解“教”與“學”兩者的關系。首先,在教學上,要充分認識到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聞道在先”,是知識的導航者。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就是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把科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真知與能力。不僅如此,教師的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其次,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并不是忽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與此相反,這種教學模式實際上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教師對學生要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更具有藝術性和創造性。同時,因面對的學生各有千秋,千差萬別,所以不能統一而論,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意味著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再次,從學的方面看,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能動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沒有被調動起來,學習創造性有沒有發揮出來,不僅對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不積極參與互動,不主動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能力,而且要時刻關注學生,尊重學生,既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
三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也有多種形式,如“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其實就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形式的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其關鍵是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對所獲取的信息主動進行加工。教師教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主動地學,而且要學得懂,學得會。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時就要考慮到學生對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現在的學習能力。很多時候,課程改革前期的調研信息主要來源于學生畢業后所任職崗位的要求,教學內容也因此一味地只根據崗位的要求做調整,而忽視了學生本身的實際情況。但實際上,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如果覺得內容有興趣,學得會,才會想學,有信心學。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要讓學生能學懂、學會、愿意學、主動學。
四 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激勵性的學生評價標準
考試用的是一把尺子,評價用的是一種標準,這是現在很多高職院校教學體制中存在的一個突出性問題。事實上,這種評價標準不僅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符,也與社會對各種類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不相符,而且還抑制了對學生能動性和創造力的培養,直接導致了現在教學過程中很多矛盾和問題的產生。
一個成功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會利用激勵性評價來幫助學生培養提高學習能力的情感傾向,教會學生學會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情感傾向來提升自己,取得成功。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個體的不同,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采取揚長避短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樹立學習上的信心,激發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去發掘學生的興趣、特長。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發揮學生的優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樹立信心,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并進一步展現自己的創造性。這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成為一個發現者,關注和理解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適時對學生有益的外在表現和內在潛能進行適合其自身發展的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形成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并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進行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獲得全面發展。
教學是一個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高職教育中要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模式,就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滿堂灌、一刀切”的教學狀況,增強教師的教育性、藝術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改變學生不會學習、不愿學習、被動學習的現狀,增強學生學習上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總之,高職教育要貫徹“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改革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
參考文獻
[1]卡爾·羅杰斯著.個人形成論(楊光學等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56~272
[2]葉信治.以學生為中心:21世紀凸顯的大學主題[J].教育與考試,2007(6)
[3]李培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一個重要的戰略轉變[EB/OL].http://jww.zjgsu.edu.cn/ArticleShow.asp?boo
kid=184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pu
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702/201110/125722.html
[5]李瑞貴.高校“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義及實施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8)
[6]李嘉曾.“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8(4):54~56
[7]董禮、夏朗.論高等職業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理念[J].科教導刊,2011(2)
[8]周宜楠.高職教育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價值工程,2010(2)
[9]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論與實踐(姚梅林等譯)[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446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