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大學物理教學與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常用策略,探討了從STS教育角度進行教學銜接的原因和策略。
【關鍵詞】STS教育 大學物理 高中物理 教學銜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095-01
相比于高中物理,大學物理的信息量大、分析的問題更為一般、與高數結合緊密、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為讓學生盡快適應這些差異,教學銜接變得十分必要。
一 通常的教學銜接策略
通常的教學銜接策略有:(1)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以重疊知識為突破口,做好承上啟下。(2)教學節奏上進度由慢到快,信息量上由中到大,讓學生逐漸適應。(3)注重對學生運用微積分思想解決問題的指導,把一般的物理問題轉化為簡單的物理模型能力的培養。(4)一方面精講例題做好知識的課堂強化,一方面通過指定參考書,讓學生自主學習。(5)注重發掘大學物理知識在學生專業上的應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二 利用STS教育進行大學物理和中學物理教學的銜接
1.STS教育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注重科學理論知識與技術應用的緊密結合,科學技術問題與社會問題的緊密聯系,以培養作為社會公民的受教育者的科學素養為宗旨。STS教育理念已經滲入到中國基礎教育課改中,大學物理中滲透STS教育是中學物理STS教育的延續和發展。
2.從STS教育角度進行教學銜接的原因
第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解決學習興趣問題。利用STS教育將大學物理教學和中學物理教學銜接起來,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大學物理學習不僅是物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也是科學教育在大學學習的延展,促進科學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從而加強了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利用大學生思維活躍,對科技應用問題、社會問題的參與熱情高,結合STS教育的銜接教學設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大學物理的興趣。
第二,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學習方式上的過渡。在STS教育中,無論是從STS視角分析問題,還是在STS情景下研究問題,學生都處于問題解決者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中心,這為學生進行自主式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而基于學生中心的STS教育教學方法,如調查法、探究法、專題討論法、實踐法、科技制作法等,非常有利于學生由中學教師主導下的被動學習方式向大學物理所要求的自主式學習方式轉變。
第三,STS教育本身具有階段性。STS教育是涉及科技、文化、社會政治與經濟諸多因素的開放式教育,科學素養的內涵也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在受教育的不同人生階段,STS教育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使得需要通過銜接來讓學生順利適應新階段的STS教育。
3.STS教育的銜接思路與策略
第一,對中學的STS問題進行拓展,體現STS教育的銜接。中學物理中曾研究過的STS問題,無論是諸如“光的全反射和光纖通信”,多普勒效應與GPS定位等STS問題,還是“核能的應用與人類社會”,熱機的應用與經濟發展等STS的問題,都可以以更深的層次,更高的要求,更靈活的教學模式繼續和學生探討,讓學生在較熟悉的STS問題情境下,體會大學物理對STS教育的新要求。
第二,在STS教育中體現中學物理與大學物理知識內容上的銜接。教師選擇知識內容上的銜接點,并在STS問題情景中進行銜接。比如,教師在處理牛頓定律的應用這個銜接知識點時,讓學生研究“游泳池水深與高臺跳水安全問題”。這個命題涉及勻加速運動、碰撞問題、變力下的變加速運動等新舊知識點。學生在這個STS問題情景中將新舊知識建構成一個整體,不會覺得舊知識和新知識差異過大。學生也在進行知識的銜接同時培養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第三,在STS教育中進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銜接。教師通過滲透STS教育,逐漸實現從“教師面面俱到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過渡。例如在教授靜電平衡和電磁感應知識部分時,將教師做演示實驗,改成學生自己設計制作簡單教具來演示實驗。讓學生制作法拉第籠、電磁炮、小發電機等演示教具。教師提出制作要求,然后布置學生分組制作。在課前完成制作,并讓學生在課中進行演示和講解,教師則和學生共同討論。通過STS教育環節和科技制作的STS教學法,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和技術應用的關系,又體驗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三 結束語
通過STS教育來進行教學銜接,利用了STS教育情景的趣味性、開放性和綜合性以及STS教育過程的人本性,是對銜接方法的有效嘗試,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孫可平.STS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賈竹君.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滲透STS教育的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11):49~52
[3]馬文蔚.物理學原理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