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一種藝術,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幾種觀點:導入語要“異”,過渡語要“順”,提示語要“精”,結束語要“懸”。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 課堂 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110-01
嬌嫩的鮮花能使房間添香增色,優美的樂曲能使人身心愉悅,迎風的勁松能使人奮發向上,美麗的西子湖使人賞心悅目……它們如同優雅的藝術,滋潤著人們的心靈,給人美的享受。人們享受美,從而去追求生活中的藝術美。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就必須兼顧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傳遞給學生知識的同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傳遞美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最常用且最便捷的仍是傳統的“言傳身教”,它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優勢。
語言是一門神奇的藝術,它能將世間一切的美發揮得淋漓盡致,能傳達世間一切微妙的情感,而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語言是其最有力的傳播媒介,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語言更是連接他們理解的橋梁,因而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就要不斷去探索這種語言藝術的奧秘。
一 導入語要“異”
“異”是指語言形式不同尋常、標新立異。著裝漂亮新異的人往往能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同樣,課前導入語就像是漂亮的衣服,只有奇特、新穎才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而教師們的任務就是給導入語穿上新奇的漂亮“衣服”。
傳統的課堂導入常常以千篇一律的“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為開頭,課間玩瘋了的小學生們對此根本提不起興趣,或已經麻木了,而他們又缺少高年級同學的自制力,因而極易失去興趣,思維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影響聽課效率,使得教學效果不佳。
要想激起孩子們的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就要在課堂導入上下功夫。受社會科技日益發展的影響,知識來源渠道多樣,孩子們既可以通過電視,又可以通過報刊、網絡等,知識面不斷拓寬。那些陳舊、古板的陳述已吸引不了他們,他們需要的是那些新穎奇特、能引起他們興趣的導入語。
導入不一定需要教師的語言,還可以借助各種媒介的語言,如在講《勞動最光榮》時,以一句簡單的“同學們,你們聽……”導入,隨即播放事先準備的配樂朗誦,孩子們很容易便進入“聽”的角色。由此可見,新穎的導入語不僅能充分體現教師課堂語言的藝術魅力,還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 過渡語要“順”
順則通,通則美,教學中的過渡語起著承接、小結的作用,是新舊知識的過渡,是教師激發學生思想火花的基礎知識點,也是教師巧妙運用和組織語言,使得整個課堂更加連貫、和諧。
如在學習《冬天》一課時,為了更能讓學生明白“冬天到了,青蛙、刺猬、熊為什么不見了?”我的過渡語是這樣的:“同學們,天氣變涼了,我們穿的衣服有什么變化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用簡單的一個問句來過渡,既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又在思考中幫助孩子理順了文章的脈絡結構,輕松地理解課文。《馬莎長大了》中有一個片段,馬莎想快點長大,她想出了好多好辦法:穿上媽媽的高跟鞋,又學姑姑的樣子把頭發卷成卷兒。在將這個片段與“馬莎真的長大了”這一片段進行銜接時,我采用這樣的過渡語:“光擁有美妙的歌喉,漂亮的外表就算得上長大了嗎?事實可能并非如此,讓我們接著往下看吧……”這樣,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一片段,使整堂課連貫起來。
由此可見,語文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中巧妙地運用過渡語,不僅能讓孩子們領略語言的和諧、連貫之美,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結構。
三 提示語要“精”
“精”有細致、精巧,除去雜質,提煉精華之意,提示語就好似黑暗中為人們照亮前進方向的一盞明燈,又好似一個掌握方向的舵手,使船只順利駛向彼岸。
在學習《小母雞種稻子》一課時,為了讓孩子明白小鴨、小貓為什么臉紅,是由于看到小母雞通過辛勤勞動終于種出了稻子。就在學生們為“贊揚小母雞,還是贊揚小豬”爭論不休時,我給他們這樣的提示:“小豬的確說得很好,但它的認識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小小的提示使孩子們明白,作者是通過寫小豬的認識來間接贊美小母雞的辛勤勞動,從而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細致、巧妙的提示語不僅能激發孩子思想的火花,還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結束語要“懸”
懸念往往能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曾這樣對我說:“一堂成功的、優秀的課,不是上完后學生認了多少字,讀了多少書,而是上完之后學生仍沉浸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之中……”小學語文都是根據名人的名著改編,編排精巧、寓意深刻,值得孩子們去讀的往往是思想內核而非識文斷句。要使孩子在課后還有一些思索和回味,教師就要充分利用下課前的那幾分鐘,設置懸念,引發思考。結束語不能只顧“懸”,還要“全”,即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整篇文章的意思,言簡意賅地總結所學知識。
可見,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不僅是表達美的途徑,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手段,它的美學藝術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參考文獻
[1]龍美華.關于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藝術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2(14):40~4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