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中學教學改革的進程,對詩歌鑒賞能力的考核越來越重視。因此,在實際的初中語文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在真正理解詩詞的基礎上加以鑒賞,而不是生硬的背誦,因此,建立一個開放性的詩詞教學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將以初中的語文詩詞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將趣意和詩意有效結合。
【關鍵詞】以趣入境 初中語文詩詞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134-01
我國文學的發展史以詩詞歌賦為主,詩詞歷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與傳頌。詩詞是一種極具凝練性、帶有強烈抒情色彩的文學體裁。在現代化的教學過程中,詩詞的教育尤為重要,如何進行高效教學成為一大難題。
一 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都建立在興趣之上。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沒有形成理論性的概念體系。對于一些有深刻寓意或者內容含蓄的詩詞來說,學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很難產生極大的研究興趣。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利用深入淺出的道理將學生引入到詩詞的故事情境中,講述詩詞中的深刻寓意,學生將會更容易接受。
如在講解李清照的《一剪梅》時,首先要交代創作這首詞時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情況。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就接受琴棋書畫的熏陶。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玉樹臨風的趙明誠,兩人郎才女貌,正是天作之合。可是幸福的日子卻極為短暫,僅僅過了兩年,丈夫就被派往異地做官,兩人開始了漫長的思念之旅。在深秋季節,思念越發濃烈,李清照獨自一人在扁舟上仰望遠方,正巧看到一排大雁排成“人”字形飛過,連大雁都南歸了,丈夫什么時候會回來呢?看著落花流水,無端的生出諸多愁緒,離愁在緊鎖的眉間久不散去,觸景生情寫下了《一剪梅》。了解了這些,學生定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這首詞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學習的興趣也就得到了激發。
二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初中語文的詩詞教材在極大程度上受到版面或內容的約束,不能將更多的詩詞歌賦羅列出來,所以語文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注意融會貫通,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將一些著名的詩詞連同教材一起呈現給學生,并做到主次分明。
如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教師要將作者辛棄疾的人生經歷等講解給學生聽,以便于在學習中理解作者借這首詞所表達的意圖。辛棄疾在出生之時北方已經淪陷,從小便目睹了漢人在金國統治者的踐踏之下艱難生存,所以他所受的教育是一種壯士扼腕般凜然的俠義之氣。在成年之后便毅然投入了抗金的軍旅生涯中,雖然在無數次抗爭中失敗,但是從沒有放棄保家衛國的希望。這首《清平樂·村居》是描寫了南宋當時農村生活的一個簡單場景,他的抗金政治主張一直受到奸臣的打壓和排斥,而立之年的他被貶農村,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貶斥生涯。作者在看似平靜安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些許安慰,在連年征戰的情況下對鄉村田園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和平的期望。這段與作者背景相融合的詩詞闡述能讓學生充分了解辛棄疾,在今后學習到有關辛棄疾的其他詩篇時也能舉一反三。這種擴展式的教學法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在上課之前做好完善的備課工作,對學生的提問絕對不能含糊其辭。
三 構建詩詞教學的有效模式
在初中語文的教材編排中,在不同課本的不同單位中都會遇到不同篇章的同一個作者。因此,構建一個合理的詩詞教學模式是至關重要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系統化記憶能力,降低學習理解的困難。
如教師在講解到蘇軾和他的作品時,要將一冊或者一個單位的某首詩詞與其他單元中的詩詞一起比較講解,甚至有時也可以引用其他教材的蘇軾詩詞做比較分析,從而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在進行講解時,也可以按照每篇詩詞創作的不同時間段來統一講解。如蘇軾的兩首詞《浣溪沙》和《水調歌頭》分別在不同的單元,兩者的順序也被打亂了。老師可以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先講解《水調歌頭》,因為此時作者蘇軾被貶官一個人到了密州,在政治上非常不得志,與家人和朋友的分離也讓他感到離別的悲涼,但是生性樂觀豁達的他是不會就此屈服的,故才會發出離別的“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的感慨,留下了千古名篇。學生在這樣的情境闡釋中將會體會到作者的豁達胸懷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接下來再講解《浣溪沙》時可以更好地展現作者的經歷及心情的變化。這是在作者被貶斥之后的又一次貶謫,在經歷了政途的失意和疾病的雙重折磨后,他仍然能保持這份樂觀的心態實屬不易,對生活的美好期盼讓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表達了對磨難的大無畏精神。在教學中,如果語文教師能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講解,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記憶力也會被激發出來。
參考文獻
[1]錢美玉.入境 悟情 察心——國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江雪》教學設計[J].小學教學研究,2011(12)
[2]王術井.初中語文詩詞教學設計——以趣入境知詩意[J].中國校外教育,2012(26)
[3]趙耀.詩意地教學詩詞——談《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J].讀與寫:下旬,2012(6)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