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主體參與教學的概念及原則。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闡述了中學語文學生主體參與性下降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學生語文課堂主體參與性的方法,指出了初中語文主體參與式教學實施路徑。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主體參與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143-02
主體參與教學的概念及原則
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的一種模式。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主體參與式教學應遵循以下規律:
1.突出以學生為主體
即要求學生為語文教學中的主體,體現其“主人翁”的學習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以往“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把教師為主體變為“主導”,使學生真正愿意、樂意參與到語文學習過程中去,從而達到提升自身語文素質的教學目的。
2.“不拘一格”的教學組織模式
所謂“不拘一格”,是指教學目標“不拘一格”、學生參與層次“不拘一格”、考核評價標準“不拘一格”。如在考核形式上不只是期末考試、升學考試等形式,還可以適當地開展作文比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學生參與度高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互動交流是主體參與式教學的主要實現方式
互動式教學是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參與程度,達到學生主體參與式教學的主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提出討論主題,吸引學生各組積極參與。由于在各組之間存在競爭,學生的互動程度比傳統教學模式要有效得多。
二 初中語文課堂學生主體參與性下降現象及原因
雖然“師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呼喊了很多年,但真正的語文教學課堂上的學生主動參與性仍然不高。其主要原因如下:
1.由于青春期的到來,使學生變得羞于開口
在中學教學中,尤其是初中高年級和高中階段,適逢學生的青春期。這一階段的學生不再像小學生那樣“童言無忌”,也不再像小學生那樣任憑老師“擺布”。在課堂上,有了想法卻不想甚至不敢表達出來,思想變得復雜,使得參與度下降。
2.語文教材內容的設置,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語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心理預期有所差距。中學生往往感興趣的事情是流行歌曲、明星偶像,而像汪國真、席幕容的現代詩人他們大都沒有興趣關注,更何況寫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古體詩歌和文言文。但傳統文學教育又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怎樣設計語文教材內容和教學思路是提高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教學的關鍵。
3.語文課堂問題情境創設不科學
課堂提問是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主要途徑,因此提問技巧十分關鍵。但有時在問題設計上存在指向不明、問題情境預設性過強等問題,使學生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另外教師在對學生討論過程中駕馭能力不強,使課堂秩序混亂,成為學生“主導”課堂。這是造成許多教師不敢采用大比例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原因。
三 提高學生語文課堂主體參與性的方法
1.建立科學合理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機制
學生主體參與式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途徑和方式,其目的是克服應試教育體制下的“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弊端。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機制是保證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模式的保障。即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和指標、改革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方式、改革升學考核模式等。
2.豐富語文教學資源,拓展課堂內涵
如果說語文教材主要采用的是經典,那么語文輔導教材就應是體現時代特點的有益補充。語文課堂要依據經典,體現時代特色,充分利用好教材和教輔兩個工具。所以,輔導教材等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是教師展開互動教學,激發學生主體參與能動性的“金鑰匙”,也是拓展課堂教學內涵的“血庫”。
3.改進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
語文是集實踐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因此,要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改進和豐富教學手段,使學生理性和感性認識同時得到升華。
四 主體參與式課堂初中語文教學實踐
筆者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中,采用分組的形式進行了學生主體參與式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分為準備、學習、評價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中分別體現了小組劃分、任務分配、教師指導、小組討論、交流匯報、評價與獎懲等環節。如下圖所示:
中學語文主體參與式教學實施路徑
1.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主要包括小組劃分與任務分配兩個環節,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小組人數為6人,組員每月調整1次。在組員中,每組還特別安排了性格外向、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以調動組員的參與積極性。在任務分配中,實行輪換制,保證每人都有機會參與到教學中。
2.學習階段
學習階段包括教師指導、小組討論、交流匯報。中學語文教師要因時、因地制宜,靈活調整教學方案,細致觀察和介入,對學習困難的小組成員提供支持和幫助。在交流匯報中,形式可以多樣化,如回答問題、辯論等。
3.評價階段
在中學語文主體參與教學中,參與教學的不再是教師和某個學生,而是教師和一個小團體。那么,在進行成績評價時,就應體現小組成員每個個體的貢獻。評價成績應以鼓勵為主。讓學生真正愿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激勵其進取心和榮譽感,從而達到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五 小結
主體參與式教學充分發揮了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主體的作用,但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與現行教育管理體制的制約,部分教師在參與式教學的認識上和教學的組織管理等問題的理解上產生了誤區。因此,主體參與式教學模式還應該針對教師、學生、課堂內容等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林存華、孫菊萍.論參與教學制度的成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9):59~62
〔責任編輯:駱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