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發展和社會現實的變化,盡可能滿足不同地位、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定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從中不難看出建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多么重要。因此,農村小學的習作教學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課程目標,以便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使農村小學學生習作能夠不斷地自我調節、自我發展。小學習作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習作效率、讓學生寫出優美的習作,現就個人在教學中的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 激發興趣,留心觀察,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想寫
要讓學生有話可寫,就必須讓學生時時留心觀察事物,用心靈去觀察、用好奇去注意。觀察是積累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觀察是習作的開始,只有耐心細致的觀察,才能搜索信息、發現信息、積累信息,從而為習作準備的第一手材料,以供習作之選。談到觀察,必須盡快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寫作表象,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1.回歸自然,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
有目的地去感受動物、植物、山川、河流及風霜、雨雪、冰雹、雷電。例如春天,讓孩子們到室外走一走、看一看,靈感便會有了:“春風拂在我的臉上,猶如母親溫暖的大手撫摸著我,讓我暖暖的。看到那綻放的花朵,嫩嘟嘟的,猶如孩童的臉頰。我想,春天媽媽的手讓花也感到溫暖了。香氣彌漫著整座山坡,山是一團花,花是一座山。”春游,能喚醒學生的寫作靈感;春游,能激發學生的習作欲望;春游,能讓學生把枯燥的文字變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2.組織學生活動,制作模型、標本、辦班級小報,激起學生動手動腦發明制造,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的樂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當學生沉浸在某種氛圍中,在情深意切中,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寫。例如,教學朱自清的《匆匆》時,組織學生邊讀邊想象:“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齊整的句式,朗朗上口,讓學生動手畫、用腦想,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學生便會全身心投入模仿:“月亮落了,有再升的時候;小草黃了,有再生的時候,大雁北去,有再歸的時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常根據典型句段,設計一些簡單而又有趣的模仿應用活動,堅持“一課一練,一練一得”,就能預防學生不知所云和離題千里的現象,就可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在習作評價和講評時重在激勵
對學生要多表揚,少批評;善于發現優點,委婉提出修改意見。這樣,能增加學生的習作樂趣,從而提高他們的習作水平。
二 深入生活,不斷積累,使學生心領神會樂于寫作
要想把文章寫得骨肉豐滿、形神具茂,關鍵在于積累。讓學生擁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是習作的第一要務。
提倡課堂內打基礎,課堂外謀拓展。因此,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語言的積累,重要途徑來源于語文教學中的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而課外閱讀又可使習作錦上添花。因此,廣泛的閱讀對于提高寫作能力至關重要。
文章來源于生活,文章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能反映出生活的苦辣酸甜。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親口嘗一嘗——一位偉人如是說,可見深入生活對于習作者來說是多么重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一部讀不完的多彩書,要在這本書中尋找一條通向兒童心靈深處的便捷而又平坦的通道,那就要把學生帶入一望無垠的大自然中,拈一朵芳香四溢的野花,掬一捧爽口爽心的甘泉,朝聽小溪水潺潺,暮看殘陽光艷艷……那就要把學生帶入茫茫的人海中,尋覓橫槊賦詩的豪邁,體味樂不思蜀的愚腐,品味眾人諤諤的誠信,探究一毛不拔的吝嗇……在人世間的課堂里徜徉,在藍天下的校園中學習,讓學生觀察、感受、思考,讓他們回歸自然,更加熱愛多彩的生活,更加熱愛周圍的世界。讓生活成為學生心中的一首首絢麗的小詩,讓世界成為作者心靈的一篇篇瑰麗的華章。
三 授之以漁,導之以法,讓學生信手拈來會寫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要讓學生獲取甘美的大魚,就要教給學生釣取大魚的方法。
1.暢所欲言,聽說并舉,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習作有兩種:一是口頭作文,二是書面作文。口頭作文,即現今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也有許多習作,都是由口語交際直接介入的。現今,不少教師忽視對口語交際的指導,特別是不少鄉村教師,由于對口語交際的考查較少,沒有考試科目,而忽視了口語交際指導,導致不少學生羞于開口,更談不上能言善辯了。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好習作課之前,要著力上好口語交際課。經常利用課文、多媒體影像,以聽導說,充分發揮語言交際功能的作用。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會傾聽,在聽看中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加深理解。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情趣,從而誘發學生說作文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凡卡》一文時,讓學生聽音樂,讀課文結尾。學生不禁會產生許多聯想:凡卡在睡夢中睡著了,他做了什么夢?夢醒后生活將是什么樣的?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學生就會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發展其語言,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順理成章,出口成文了。
2.以形構思,誘發想象,培養思維能力
增強習作效率意識,優化習作教學結構,運用好各種電教手段,再現生活場景,引導學生的合理想象,是習作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兒童的思維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程。因此,習作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才能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讀導寫,讀寫結合
以讀導寫是習作教學的重要手段,讀寫結合更是習作教
學的重要方法。在寫作中訓練學生應用方法,有機結合,一統而功成。葉圣陶老先生說:“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可見,抓好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讀寫結合訓練是習作教學的必行之徑。因此教學中,必須把握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單元閱讀中掌握讀寫訓練的方法,步步為營、層層深入、節節滲透;一課一練、分步訓練、形成方法,最后整合運用。
總之,教學有方法而無定法。教者要多方嘗試教學,才能盡快扭轉教學中“寫的少,寫的慢,質量差,費時多”的現象,給學生一支生花的妙筆,寫出好的文章。
〔責任編輯:駱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