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是一種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教學觀。它把教學過程中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和諧地統一起來,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放在首位,而教師的引導、啟迪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誘因。下面筆者結合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化學教學中啟發式教學的幾種做法:
一 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具有啟發性,有利于學生認識結構的發展
認真研究教材內容的體系,抓準各類知識構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理出一條易于學生理解、掌握的脈絡,付諸教學實踐。如:高一化學“元素周期律”的教學,教材上是從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原子半徑的周期性入手,隨后介紹元素主要化合價的周期性變化。這是采取從原子結構的本質到元素的性質的順序剖析,以歸納出規律——元素周期律的方法。在教學中發現不少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于是筆者對教材的順序進行了調整,即先概括介紹元素主要化合價的周期性變化,這些對學生來說易于接受,然后提出問題從化合價追溯到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以及原子半徑的周期性變化,揭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樣不僅降低了教材的難度,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啟發性,從而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充分運用實驗和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和直觀教具啟發學生思維,即從感性材料入手,通過觀察、分析、推理,提出科學結論。化學實驗以其生動直觀、現象新奇等特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是化學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優越性。化學實驗和直觀教具提供的是最鮮明生動的形象,最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這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具體的做法是:提出實驗目的——實驗——觀察——分析現象——推理判斷——得出結論。如高一化學關于SO42-檢驗,可以設計這樣一組實驗:取三支干凈的試管,編上序號A、B、C,在A中加入SO32-、B中加入Ag+、C中加入SO42-,然后分別加入BaCI2和稀HNO3。
直觀教學是借助各種教具、圖表、模型等視覺教具或通過聲像(視聽)教材,加深學生對學習對象的感知,把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和認識的有效途徑。因為直觀教具的生動直觀,會給學生以有力的啟示。
三 充分運用比喻、對比等方法啟發學生思維
化學教材中有些章節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學生難以理解,這時恰當地以生活的比喻引起學生的興趣,運用聯想開拓思路,啟迪思維,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化學平衡是一動態平衡這一概念學生比較難理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可以借助比喻:周末超市,剛開門的一段時間里,進去的人很多(比作正反應速率),出來的人很少(比作逆反應速率),所以超市的人越來越多。如果在同一時間內,進出人數相等,則超市總人數不再增多(比作混合物濃度恒定),這時就達到平衡狀態。快停止營業時,進去的人少而出來的人多,超市內總人數逐漸減少,此時就處于不平衡狀態。由此學生不難理解這一概念。
學生平時所學的知識是零散不系統的,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整理、歸納,這時對比這一方法能有效地使思維條理化、系統化、網絡化,促進思維的敏捷性。如各主族元素的學習,可從其代表物的原子結構、性質等方面進行對比歸納。
四 注重解題思路、技巧,啟發學生思維
題海戰術是多數教師的招式,這是一種高耗低效的勞動,如果能在習題教學中精講,講思路、講方法、講技巧,注意啟發學生思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習題:用1mol/LNaOH溶液吸收0.8molCO2,求所得溶液中CO32-和HCO3-的物質的量濃度之比約為多少?
該題用常規解題方法過程復雜,耗時較多。因此在講完常規解法后,可以啟發學生用元素守恒方法(碳元素守恒、鈉元素守恒)快速求解。然后再將此題展開,問:如將CO2換成H2S或H3PO4,則溶液中含有什么離子,其物質的量濃度之比又是多少?
通過這樣的習題訓練,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拓寬了解題的思路,還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五 合理設計認識階梯,理清教材的邏輯關系,啟發學生思維
對于理論性或其本概念的教學,有時難以運用實驗或其他直觀手段來揭示有關知識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認識過程,妥善地理清教材內容邏輯關系,為學生學習設計認識階梯,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的認識循序獲得發展。如高一化學“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從初中階段的“物質得氧、失氧”到“元素化合價的變化”,進而深入到“原子或離子得失電子”,認識逐步深化,而且是通過學科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由表及里完成的。學生把握了這些典型例證,再結合實例,分析、研究在化學反應中“電子對偏移”的情況也是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這就不困難了。
以上幾點是筆者在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的幾點體會。啟發式教學法的實施,真正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歸納、對比的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極大地提高了課堂45分鐘的效率,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責任編輯:駱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