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教育部又正式頒布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初中生作出了明確規定:“幫助學生適應中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方法;把握升學選擇的方向;了解自己,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意志,抑制自己的沖動行為;積極與同學、老師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培養對挫折的耐受能力。”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確實存在著許多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直面現實、勇于挑戰、幫助學生解決影響健康成長的障礙。為此,我校于2009年申報了《城鄉結合部初中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的實踐研究》課題,并作為省級課題獲得批準。我校既有礦區學生,又有農村學生,是一所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學校,這也為這次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初中生是一個特殊的人群,是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轉化的群體。他們的生理健康發育、心理和社會性的發展還不成熟,這一時期的學生內心充滿了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如果對他們的心理關注或研究不夠,缺乏正確的心理疏導、身心培育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任其發展就會產生心理疾病,危害身心和社會。為了使學校、家庭和社會能在初中生產生心理失調之前或之后,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和矯治,有必要對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解和掌握。課題組對我校三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發放調查表格:《初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學習方面》,每個年級抽出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然后又抽出100份問卷進行分析。以下是這次調查結果的分析與對策。
厭學,占到二分之一,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出現厭學情緒,這是不正常的現象,要引起老師的關注。在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下,讀書無用論再次抬頭。那些厭學、退學的學生,大部分來自留守和單親家庭。父母外出打工,沒人管教,放縱自己,不是打游戲,就是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無心學習。單親家庭的學生往往缺少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影響學習。這些學生都是老師重點關愛的對象。
學習問題是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這是中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學習,反之,則不能。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一直影響著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在群體中的社會地位以及自尊情感的認識,并逐漸影響著自我評價。如果獲得成功或良好成績就會享受超越一般的優越感和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失敗就會產生挫折感。這兩種情緒體驗常常交替出現,一時滿懷激情,一時低沉沮喪。對此,老師要教會他們積極的應對方法,如矯正是非觀念,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來轉移注意力。同時,采用激勵、賞識的教育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個人成績和技能,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教師對學生適時、恰當、正確的評價反饋,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喜悅感,激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欲望。
學生對文化課與體育、勞技課的重視程度不一。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迎難而上的僅占三分之一,半數以上處于消沉狀態。對于不懂的問題,主動放棄的占半數以上,自己鉆研和請教老師解決問題的各占半數。把自己的成績得分,歸外因的占三分之二以上,歸內因的占三分之一。
初中生的記憶容量、記憶效果是個體發展的最佳時期。一般來說,人到了14歲智力水平就已基本定格,因此,中學生在重視學習知識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智能的鍛煉和發展。老師要進行高層次的記憶策略、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學生意志品行方面的培養和鍛煉。
人際關系的變化。人際關系問題是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第二大主因。中學生的人際關系發展也產生了變化,他們的人際交往范圍已從小學階段的過多依賴老師,逐漸傾向于與老師主動拉開距離。調查結果統計表明,和班主任老師關系融洽的只占調查人數約三分之一;對于老師的關心和愛護,處于很渴望的僅占不足四分之一,而持無所謂態度的占半數以上。此外,在對待父母和老師的批評教育上,持不在乎的占到三分之二。初中階段,學生更傾向于小圈子交往。
作為父母和老師要尊重初中生的這種獨立意識,幫助他們順利渡過這一困難期。要正確認識和看待學生這時候出現的逆反心理。要分清學生的要求是否合理,努力滿足合理的要求,對不合理的要求要說服教育解釋,消除他們的不滿情緒、對抗情緒。無論父母還是老師要把他們當成朋友,尊重其獨立自主的要求,尊重他們的隱私權,使家庭和學校充滿和諧的氛圍,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學習方面,七年級的學生,還不知道怎么去學,更不懂學習方法;八年級的學生、九年級的學生則各方面都比七年級的學生成熟,知道怎么去學,知道不學習就沒有前途。由于個體差異大,兩極分化嚴重。父母和老師都要正視這個問題,讓他們不放棄學習,要活到老,學到老。
〔責任編輯:駱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