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國社會經濟加速轉型背景下高職教育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阻礙中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因素,最后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了中國高職教育的改革導向,并介紹了深化中國高職教育改革的辦法。
【關鍵詞】社會經濟加速轉型期 高職教育 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018-02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時間,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成熟和完善,企業的數量、規模、效益和競爭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崛起了一批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企業入選世界500強的數量快速上升,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持續發展,中小企業發展更為突飛猛進,企業國際化取得突出進展。但隨著企業的不斷轉型,其面臨的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與創新、管理升級和轉型的熟練技工和高端技術人才缺乏問題日益凸顯。有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30.7%的企業認為“缺乏高端技能型人才”是當前妨礙企業轉型的最大困難。高職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扮演者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國培養高端技能人才的一個重要平臺。經濟快速轉型的現實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為了不斷適應這些新的要求,同時解決發展所帶來的問題,現階段我國的高職教育必須大力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斷深化體制和辦學模式的改革,提升我國高職教育的質量。
一 轉型背景下高職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1.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定位模糊不清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其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只有準確定位,發展方向才會合理、有效。
第一,教育制度照搬普通高等院校,進入改革誤區。我國高職教育建設初期,只是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辦學模式和教育制度,沒有自己的特色,在學習普通高等院校的辦學模式時,將一些東西直接照搬過來,沒有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加以轉變和調整,使得高職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進入誤區。
第二,辦學模式效仿發達國家,但難以深化。在30多年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先后出現模仿美國的CBE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加拿大的學分互認模式、奧地利的“模擬公司”模式,但由于缺少相應的政策扶持,并未能使這些模式得以有效而深入地開展。
第三,培養理念崇尚技能,忽視理性和人性。在人才培養理念上,先后出現了“基礎理論夠用為度”、“針對崗位設置課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加強動手能力培養”等創新理念,但筆者認為這些理念的主旨過多且崇尚工作崗位操作技能,而忽略了理性、價值性和人性。高職教育雖然是職業教育,其本質不同于社會上五花八門,追求短、平、快的上崗培訓班、考前沖刺班,其教育核心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育人,而且是不同于中等層次的職業學校的高端育人,離開了育人這個目標,高職教育就會因為追求功利和短期效益而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
2.高職教育體制改革遇到“瓶頸”
第一,現有領導體制缺乏活力,影響效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是以國家為主體的體制,國家和政府既是舉辦者又是管理者,這樣的體制帶來了機構膨脹、職能不清、用人機制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等弊端,嚴重阻礙了高職教育的發展。
第二,經費來源渠道單一,影響辦學質量。高職院校在等、靠、要國家投資為主的體制下,教育經費嚴重短缺。目前,很多國家示范職業院校,在硬件和軟件上的投入動輒上百萬、上千萬,這些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國家撥款,但由于國家投入有限,并非所有職業院校都得到了同等的待遇,雖然這幾年國家對高職教育大幅度投入,但比例還是遠遠不如美國等發達國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大眾化,優質高職教
育資源需求激增,教育經費短缺的矛盾日益凸顯,嚴重影響了職業教育的辦學效果和辦學質量;和國企改革一樣,高職教育出現了很多社會力量辦學,但規模小、基礎弱、地位低、發展不平衡,而其中不少利益集團為了追求市場效益,一味擴招,招到學校后直接送工廠和企業,并美其名曰校企合作,但卻是嚴重違反辦學規律的,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這些問題都是制約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
3.相關制度規章有待健全
職業教育要培養適應產業升級的技術人才,離不開到企業去實習、實訓,甚至需要企業直接參與到院校的教育教學中來。但由于種種原因,多年來,企業對院校伸出的“橄欖枝”并不特別感興趣。美國、德國、奧地利等國家的職業教育與企業能成功有效地深度合作,有賴于國家財政稅收傾斜、職業準入體制等有力支持。如德國先后制訂了《職業教育法》、《高職教育促進法》等一系列法規;1962年美國制訂了《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方向; 1984年法國頒布《高教指導法案》等,所有的這些法律措施,都從根本上保證了各國“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政府還設置有專門機構管理校企合作的具體工作,并為職業教育的發展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人事保障機制。這些機制對校企合作的雙方都有約束力。而我國正是因為缺少這樣健全有效的政策,導致校企合作僅是學校“一頭熱”,校企合約遍地開花,但卻是有花無果,僅是為了完成上級評估指標形式之作。
4.辦學規模過大
我國高職教育近兩年出現了辦學過熱、商業化運作非常嚴重的現狀,很多的資本團體看到了高職教育中的利潤空間,積極投資開辦各類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也越來越多,學生的招生規模也越來越大,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高職教育質量的下降,這些都是我國高職院校現階段所面臨的問題。辦學規模過大,對我國高職院校的長久發展不利,因此需要出臺相關的政策加以引導和限制。
5.教師隊伍職業素質和技能有待提高
職業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既會教書又能操作示范的師資,根據職業教育專業的多樣化以及多變性,需要一定比例的兼職教師。美國社區學院兼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2/3,加拿大的社區學院的兼職教師占88%,德國高職院校兼職教師比重很大,有的高職類技術性強的學校甚至沒有專職教師。擁有一支職業技能過硬,職業素質高的教師隊伍是高職教育與教學的重要保證。而事實上,我國高職院校師資多是學校畢業后直接到學校,有實際工作經歷的少,缺少從生產一線來的技術骨干,兼職教師的比例很小。
二 深化高職教育改革的辦法
1.改革現有辦學體制,實現多元化辦學
要加快我國高職教育的改革,就要從實現多元化辦學這一理念上下工夫。我國的高職教育通過這些年的發展在人才配備上、辦學理念上、管理制度上、專業設置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與進步,但同時也出現了辦學模式不先進,辦學體制單一的問題。新時期,我國的高職教育可以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以及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合作開展多元化的辦學,同時創新辦學理念,以市場為導向,加快人才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辦學格局和辦學體系,利用高職教學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利用地方企業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的發展。通過開展多元化辦學,可以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推動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形成跨行業、大規模、多功能的綜合性骨干職業技術院校,使之做大、做強,提高質量和效益。
2.建立激勵機制,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教育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其目標就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所以必須依托“雙師型”師資隊伍,如果沒有一批素質較高的“雙師型”教師做后盾,高職教育就會失去其本質特色,就會辦成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相關部門十幾年前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提出“雙師”目標,要求教師既是技師,又是教師,但由于教師日常教學和研究任務繁重,導致了“雙師”僅停留在擁有資格證書,而沒有實操經驗階段,雖然歷經十多年,但“雙師”工程推進仍較緩慢,以筆者為例,雖然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但是由于每周授課任務均在20節以上,假期還要做課題研究,到企業鍛煉的時間根本無法保證。所以,我國高職院校的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真正拓展“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渠道,在時間上、政策上給予保障,采取“走出去”的措施,選送教師到國內外企業培訓,加強“雙師型”教師管理,建立“雙師型”教師激勵機制,對“雙師型”教師要給予政治上關懷、工作上關心、生活上關照、情緒上關注,使“雙師型”教師能安心穩定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做貢獻。
3.行業參與,政府主導,政策護航,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實現真正共贏
高職院校的培養與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社會的一切資源,這就需要學校進一步深化與地方企業的合作,通過與企業間的深入交流,實現資源的互動與共享,地方企業可以為高職院校提供一定的技術與設備支持,充分開展和建設教學實踐基地,企業可以通過自己的技術優勢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真正做到學校、企業、學生共贏。
為了改變以往校企合作僅停留在形式合約的局面,行業要放下架子積極參與,而政府在其中應起到主導作用,推波助瀾,同時成立專門指導和管理校企合作的機構,效仿發達國家在財政、稅收、人力資源保障等方面出臺相關強而有力的政策給予扶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將“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作為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近幾年教育部在推動這項工作方面不遺余力,為了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教育部近兩年聯合各行業協會和機構,組建了59個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通過行業的力量把企業和院校整合到一起。可喜的是,在社會經濟加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政府努力的效果正在顯現出來。
〔責任編輯:肖薇〕